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8月28日,城市竞争力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5年夏季论坛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智能化时代全球城市多样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雪松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李雪松表示,当前,人类正处在智能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这一新的时代背景,通过研究各国在城市多样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现实问题,能够更准确地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彼此有效做法,深入探讨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对完善城市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雪松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大国,在过去四十多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数量、规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为全球城市发展思想创新提供了独特的中国答案。同时,中国在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方面的多样化路径探索,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人民群众等多方主体优势动能的经验做法,为世界城市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在智能技术发展上的显著规模优势,也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构建智能化时代多样性、可持续的全球城市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学者作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谈到,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建设共富型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的方向。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现代化城市体系并非一定是共富型的,共富型现代化城市体系也并非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产物。“如果没有有为政府,一些城市很难避免衰退的命运,国外一些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基地就是典型案例。”魏后凯说,发挥政府的规范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需要从三方面着力,即完善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城镇之间公共资源配置和福祉均衡化、多层次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伴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态势已从“大规模、快速化”转向“中低速、微增长”,城市发展的逻辑也从“增量供给”转向“存量迭代”。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城市更新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以“精准适配”的工作方法,推动对新时期空间价值的再认识、再利用,也需要进一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使城市更新行动持久开展下去。
瑞士日内瓦产业政策研究所主席赵东成根据世界大学创新排名(WURI),分析了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学能够在人才引进、企业创新、项目融资、社区服务、危机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的排头兵和主战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谈到,近年来,我国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城市积极布局,先后创建相关企业园区、实验基地、研发实验室等。这固然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体现,但也要对可能出现的盲目攀比和中低水平重复竞争保持警惕。高国力建议,要因城施策,根据城市特点进行产业精准化分工、差异化布局,同时还要发挥行业组织、行业协会作用,破除行业内围绕链条和集群的“内卷式”竞争,力求在城市层面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GUCP)彼得·卡尔·克拉索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张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联合)毛其智分别主持主题演讲环节。
会议设置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论坛:建设城市研究的中国学派”“智能时代全球城市的创新与增长”“全球产业创新与城市转型”“全球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