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宁(文学研究所)
文学研究有无跨学科的必要?如何实现跨学科?更具体些,是否可以借鉴来自理工科的方法论使文学能够被计算?传统文学命题中有没有哪些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等规律可以通过定量的手段去探寻,而不仅限于传统研究者的定性阐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早就有相关案例。比较经典的《红楼梦》后40回作者归属问题即是否出自曹雪芹之手,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20世纪50年代,有美国学者采用传统考辨之外的数字化方法展开研究。80年代,中国学者陈大康教授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红楼梦》全文本中出现的字、词、句的多项指标进行分布检验。这种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计量风格学的范畴。
近些年,不仅统计学进入文学研究,社会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各领域的研究方法也都渗透进来。比如,利用社会科学中的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小说复杂人物关系、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模型整理古籍文献和分析人物情感等。当然,这些学科并不是为了交叉而交叉,而是大数据等新方法的引入确实为人文学者提供了一些以往仅通过文本细读观察不到的规律和线索。各学科汇聚一处逐渐形成“计算人文”的概念,后来也被叫作“数字人文”,即一门运用数字技术方法研究人文问题的学科。之所以说它是学科,是因为“数字人文”在2022年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近几年已有十余所高校相继在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下开设此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但目前,数字人文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跨学科研究一旦“跨”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成果站不住脚。当下学术界偏技术向的很多研究只是将文学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并不关心也并未实际解决人文问题;而偏人文向的研究技术使用不到位,数字工具方便纯文科背景学者快速进入数字人文研究的同时,也限制了其研究的灵活性,以致容易陷入工具陷阱,从而出现技术与人文水土不服的症结。
文学跨学科研究良好学术生态的形成,一方面,要自下而上,需要未来学者能够培养技术和人文“两条腿”走路的能力,在研究中建立起技术和人文的双向解释力,这其实是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要自上而下,设置有效的交叉学科成果评价机制。数字人文的成果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期刊论文,甚至可以包括数据库、平台、软著、专利等类似理工科的成果认定。另外,要努力打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的数字人文生态,注重吸纳新兴技术和方法。现代科技对“双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AI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普及,加速改变了文献整理与知识生产模式,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