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涛(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曾挂职陕西省丹凤县委常委、副县长)
巍巍秦岭深处,悠悠丹江之畔。2023年夏天,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深入基层的号召,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告别了金融研究所的办公室,来到我院定点帮扶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从经济学研究者到基层领导干部,这两年的经历成为我学术生涯中最深刻的一次“田野调查”,也让我真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的深刻内涵,更深刻认识到院党组安排干部挂职锻炼的重大意义。
转变: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我始终牢记院党组对挂职工作提出的“多向地方基层取经,切实为当地做实事”的指示要求,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院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我坚守初心使命,全力落实并认真完成院党组交办的各项帮扶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挂职初期,我面临角色转变的巨大挑战。在社科院,我的工作是研究金融理论、分析经济数据;而在丹凤,我需要处理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第一次参加县政府常务会议时,听到各部门负责人讨论具体工作,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何将经济学理论与县域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我面对的首要课题。这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践出真知”的重要论断。
我决定放下学者身份,从头学起。两个月时间里,我走遍了丹凤12个镇(办)和近半数的行政村。在田间地头,我与农民交谈;在企业车间,我向负责人请教;在乡村学校,我了解教育现状。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仅凭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脚踏实地,深入了解地方实际,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生动体现。
实践:发挥专长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我尝试将专业特长与帮扶工作相结合。丹凤县金融机构少、融资渠道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我牵头建立了地方金融稳定工作机制,组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成授信额度过亿元。
同时,我积极联系金融机构,推动中国银行在丹凤县设立分支机构,这是多年来首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丹凤设点;协助陕西省农业担保公司在丹凤设立办事处,打破了当地没有担保公司的历史。这些举措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
在消费帮扶方面,我发现之前我院使用消费帮扶平台收取很高的服务费,大大减少了农民实际收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与院文促中心共同研发了“社科帮扶”小程序,实现农特产品从产地直达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2023—2024年,通过该平台销售丹凤农特产品超过800万元,真正让实惠落到农民手中。我还成功邀请董宇辉团队直播带货丹凤葡萄酒,累计销售额达1500万元,极大提升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这些创新做法体现了院党组关于帮扶工作要“精准施策、注重实效”的要求。
收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升华
两年挂职,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度认知。在科研院所,我们往往通过数据和文献了解农村;而在基层一线,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的“七种能力”要求的深远意义,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全面锻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基层治理的方法,极大提高了管理能力。在参与县政府决策过程中,我体会到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遵循法定程序,提升了科学决策能力;在推动项目实施时,我学会了如何协调不同部门,化解矛盾阻力,增强了改革攻坚和应急处突能力。这些实践中的管理艺术,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宝贵经验。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功;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通过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强化了抓落实能力。从最初对政府运作机制的不熟悉,到后来能够熟练组织会议、协调资源、推进工作,这种成长让我受益匪浅。
在院帮扶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争取到国铁集团的支持,将丹凤文旅宣传片投放至全国高铁列车,覆盖超过2亿人次,直接减免广告费3000万元;同时联系中铁旅行社,促成“美丽中国看丹凤”北京—丹凤康养旅游专列发车,让北京游客亲身感受秦岭生态,极大提升了丹凤的知名度。这些宣传推广举措,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体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学者到基层干部的转变,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新认识。过去,我们往往追求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现在,我更加关注研究成果能否解决实际问题。2024年7月,丹凤遭遇百年一遇洪灾,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院第一时间捐赠100万元善款,全力支持丹凤县灾后重建。为用好这笔资金,我深入一线,全程督导重建进展,确保资金精准投放、高效使用。
我们还邀请社科院多个研究所的专家来丹凤调研授课,为基层干部讲解新质生产力、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题,这些“智力帮扶”活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我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丹凤设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来丹凤开展专题调研,形成3万多字的决策建议。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工作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的具体举措。
在院科研局的帮助下,我申请了国情调研项目“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以丹凤县域银行机构为案例,撰写的《增强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一文在《中国金融》发表。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指导实践的循环,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更加扎实的现实基础,这也是院党组倡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导向的生动体现。
最让我感动的是教育帮扶工作。社科院设立的“夏森助学金”每年资助丹凤县4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我亲眼见证了这些帮助如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一名受助大学生告诉我:“是社科院和夏森奶奶给了我走出大山的机会。”这句话让我深感帮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积极协调院属5家出版社捐赠图书1.5万册,价值120万元,在丹凤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基地”和“社科读书角”;帮助特殊教育学校改造校舍,建设“社科爱心食堂”,为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营养均衡的餐食。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院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
展望: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两年挂职即将结束,但我与丹凤的情缘不会中断。回到社科院后,我将把基层实践的深厚积淀转化为政策研究与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更加自觉地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和党中央战略安排,立足中国实际,积极响应国家需求,深入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我将努力把挂职所获的经验与思考融入我院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致力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与发展,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这段经历也让我个人受益匪浅。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锻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增进了我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亲历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坚定了我为“国之大者”贡献力量的决心。特别是在基层治理中培养的政治意识和管理能力,将使我终身受益。
从书斋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这场跨越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只有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学者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学问。这段挂职经历将成为我学术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