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李培林讲话(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发展理念,又对中国社会学界提出了新的要求。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上海大学、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主题为“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本届年会紧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社会学视角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深层问题进行理论和政策研讨,研究成果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国家需求,注重从我国转型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动社会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文学国副校长主持。中国社会学会新任会长李友梅致开幕词,日本社会学会会长盛山和夫、韩国社会学会会长朴明圭也分别致辞。
秉承“志在富民”学术追求
李培林指出,此次年会的主题是“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社会学人所秉承的“志在富民”的学术追求。现在我国距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3年多时间了,全面小康社会是怎样一种呢?那是一个人均GDP达到约1万美元中上收入的社会,那是一个城镇化水平达到约60%的实现巨大转型的社会,那是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的生活宽裕的社会,那是一个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社会,那也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的社会,那还是一个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提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的社会。
李培林强调,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依然很长,面临着各种难题。第一是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难题。我国城乡差距太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软肋,也是我国面对的最大发展难题;第二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难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8年到达顶点,近若年来持续缩小,但十分缓慢,2016年又出现微小反弹。所以,缩小收入差距、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国社会学要认真关注的问题。第三是如何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成长、扩大消费的难题。需要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大众消费,使国内消费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稳定支撑,这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第四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难题。我们既面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治安等利益矛盾问题的社会治理,也面临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脆弱、价值观念冲突、社会心态焦虑等引发的难以预测的新型社会风险;既面临如何保持社会活力的问题,也面对怎样保持和谐稳定的问题。第五是处理好福利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难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生活改善,人们的各种个性化、多样化的福利诉求也不断攀升。但经济发展是周期期波动的,而福利通常是刚性增长的,要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防止空头承诺,防止政府财政和债务危机带来的政治风险,特别是要防止民粹福利主义绑架民意。
李培林表示,这一类的发展难题还有很多,我国社会学要继承老一辈社会学家优良传统,关注社会发展的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民生、关怀底层,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要加强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社会学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发挥社会学证实、解释和预测的优势。
金东寒表示,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的召开,为上海大学师生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整体进程、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平台。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当前,全校正在紧密围绕双一流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希望中国社会学界专家一如既往的关心上海大学,为上海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
燕爽结合年会主题介绍了上海在承担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并热烈欢迎中国社会学界的专家们为上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言献策。
发扬“共建共享”优良传统
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适逢中国社会学会换届,第十届理事会建立。中国社会学会新任会长李友梅表示,本次年会主题为“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这是社会学工作者长期耕耘和为之努力的志之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当代中国发展之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我国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规律,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更是社会学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她着重谈了三点思考:
第一,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推进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梳理和再认识支持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学工作者不仅要回答,使得千差万别的社会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体系当中,能够各得其所、各安本分、相得益彰、共存共荣的社会共识是如何达成的问题,还要清晰地辨识这个社会体系的运行规律,更要向世界阐明,在中国社会与世界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特有的理性。因此,创建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个人有限的学问人生中,无法逃避的沉甸甸的学术担当与社会责任。
第二,当前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面临新要求和新任务。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国内发展不平衡的课题。现实中,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推动的“全球联动”的背景下,各种趋势之间联动和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对我们的共享共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产生影响。这对我们判断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的变化机制,将会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近年来,社会学界的同仁一直在为构建和发展我们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而努力。尽管如此,我们还缺乏“共享的问题意识”、“共建的研究格局”和“共通的话语体系”。
第三,中国社会学会不辜负时代重任。中国社会学会在推进我国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学科共同体建设、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社会学发展,参与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事业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共建共享”优良传统。我们是在秉承优良传统中,不断创新与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社会学工作者的志之所在,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更是我们社会学同仁肩负的历史使命。
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化话语
开幕式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宋林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分别做主题演讲。
宋林飞认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推进现代化的中国战略、中国道路、中国创造、中国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样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为概括、提炼、升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概念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摆在中国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扬中国科技创新精神,从“模仿、借鉴、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话语体系,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应有的中国贡献。“小康社会”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中国概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本届年会会期两天,除大会主题学术演讲外,年会还安排了“社会发展与结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博士论坛”、“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论坛”等59个分论坛。年会议题设置广泛,容量很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从多个领域和维度深入讨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层问题,就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创新、教育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充分体现出中国社会学界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建设使命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建言献策的优良学术传统与时代担当。
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1600余篇,来自全国各相关机构的学者约1700余人参加本次年会。年会将进行优秀论文、优秀论坛的评奖活动。本届年会参会人数、提交论文都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举办之前召开了中国社会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社会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理事和常务理事,选出了新一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公布了包括主任和副主任在内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