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张继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中国学术自信


2017年09月22日 08:40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22日总第409期     作者:张继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学术研究任务: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探索工程之中,着力书写中国之学术自信。

  坚定中国的学术自信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今天,仍有一些学者怀着仰视西方学说的观念和态度,造成了我国学术界存在着崇拜欧美发达国家的风气。

  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不会说中国话:有一部分学者唯恐自己的话语不像西方的学术话语,将现成的西方学术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等同于“国际化的学术”,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社会科学发展进程的末端,始终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这种对于西方学说不假思索的移用、仿效,是对西方学术词语“学徒心态”的典型表现,是一种盲目接受的懒汉做法。这些学者及其追随者成了西方学术潮流的追随者,而不是国际学术的批评者、引领者、创新者。

  在西方社会科学范式下,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似乎显得不太合乎学理逻辑,这种情况极其不利于中国学术话语和科学知识的建构。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在其自身需求、土壤和环境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是解决本国的问题、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今,中国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迈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无论从自身历史的纵向相比,还是从东西方国家体系的横向相比,中国都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拐点。国内有一些知名学者曾经抱着“西天取经”的想法去欧美国家学习,以为取到“经”后拿到中国就可以改造中国,却发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理论必然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制度等作为前提,把那些理论拿回到中国来用,出现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现在,这些学者已经抛开“西天取经”的信念,来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现象,并提出中国学者应该根据本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甚至新的研究范式。

  面对难得的机遇,中国社会科学同仁们可以大有作为,也已经有所作为,可以自豪地书写中国之学术自信。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社会学家开创性地构建了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结构转型”学派,有的经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新结构主义”学说,有的人口学家发展了西方的“二元经济”学说,提出了“人口红利”理论,有的人类学家在西方古典“结构—功能论”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新古典“结构—功能论”。

  塑造好中国的学术形象

  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未有很大的实质进步,特别是当下,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同行们面临严峻的经费短缺问题,很难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而中国由于经济的稳步发展,正在迈向中等发达的现代强国,在全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社会科学同仁们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正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中新兴的学术增长点。

  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所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最终实现,不但可以使中国变得繁荣昌盛,而且将对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大国之一。我们应该站在国际关系新格局的高度,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全球的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客观地看待中国与相关国家正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此情况下,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讲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第一,要客观地理解和看待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同化,而是并列和连结;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二元关系,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元关系。中国需要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求同存异中谋求发展。

  第二,要清楚地了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所谓的“全球化”,其实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的中心。从目前的全球格局来看,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主动承担起大国的国际责任。我们需要重新解释“全球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开启。这一轮的全球化不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体,而是以中国为倡导者,世界各国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实现中国梦,既基于中国,又惠及世界;不但可以让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富强,而且可以带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让它们走向繁荣之路。

  面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新型关系,中国学术界必须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树立坚定的中国学术自信。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新平台之上逐步呈现蓄势待发的新气象。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将自身问题和需求解决好,不但对我国的发展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启发,如此,中国的学问就有了世界性,才会赢得国际学术同行的真正尊重。笔者衷心希望50后、60后这批成熟的老一代学者与70后、80后这批新一代学者甚至90后学人一起,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我们的共同学术目标:深入探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型,形成一些既有中国特色又对世界有贡献的理论和学派,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书写中国之学术自信,塑造好中国的学术形象。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