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评价研究院吴田:民间智库现状与前景浅析


2018年06月07日 08:30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7日第1467期     作者:吴田

  “民间智库”对应的是“政府”或“官方”的智库,反映了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中“官”与“民”的二元关系。近年来,为体现政社共治的平等伙伴关系,“民间”的概念已经更多被“社会”所取代。但具体到“社会智库”这一概念范畴,仅以此代表“民间”的智库力量又略显局限,尤其是忽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中的智库机构。为更好地促进不同类型智库之间的学习借鉴,且突显智库机构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本文挑选了“社会”和“企业”智库中“非官方”的典型代表,组成“民间智库”群体,剖析其内在运营特征,分享智库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专业细分  灵活多样

  从建立时间上来看,民间智库的起步多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相呼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一经济大环境下,1993年,以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安邦咨询公司等为代表的智库机构建立起来,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企业开始陆续建立起自己旗下的智库机构,为企业自身甚至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研判依据。例如,近十年内,互联网领域最为活跃的三家公司都纷纷建立了自己旗下的研究院,民生银行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民营金融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从研究方向来看,民间智库多拥有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优势。与体制内大而全的综合性智库机构相比,民间智库的研究精力有限,规模通常较小,结构相对简单;在研究领域的选择上也相对更加专注,多是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个研究领域,并且这一领域往往与智库创始人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领域确定后,智库团队便会集中力量将此做深入、做出彩。例如,全球化智库(CCG)主要将着眼点落在人才和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上。智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抵抗住很多诱惑,尤其是智库具有一定知名度之后,要勇于割舍,严格将智库的研究专注于某一领域。

  从运营方式来看,民间智库具有多元、灵活、开放的特点。智库可以采用亲力亲为的方式,聘用全职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类研究任务;也可以打造资源集聚平台,邀请兼职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聚集在一起,讨论相关议题或者联合开展研究。此外,民间智库可以基于自身需求招揽世界各地的英才为己所用。例如,以拥有海量数据著称的阿里研究院便依托自身力量,将研究团队分成数据团队、研究团队和运营团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分别负责“做面粉、做面包和卖面包”;方迪智库则从智库外部聘请了60多位产业经济业内知名的专家,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研究团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同样借助外部力量,但重点在于打造平台型智库,推出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两个重要的专家平台,汇集了两个领域的100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盘古智库则充分网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聘请了来自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作为智库的高级顾问、学术委员、研究员,并时常与海外专家、政要会面和座谈,很多有建设性的观点都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中碰撞产生的。

  三重困境有待打破

  在国内,民间智库的社会认可度仍不够高,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弱势,在资金和人才的吸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智库的研究定位方面。

  一是资金获得困境。财务独立是思想独立和研究独立的前提,企业智库在资金保障方面相对稳定,企业母体的盈利可以持续支持智库的发展;相对应的,智库也肩负着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相比之下,社会智库在资金获取上不连续和不稳定的问题非常突出。社会智库通常是通过课题经费和社会捐助获得资金,一方面,政府或其他课题委托主体的拨款往往是有阶段性的;另一方面,企业或者个人的捐赠由于无法强制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社会智库又因为不具备体制内智库完善的人员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需要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和留住人才,资金紧缺往往成为智库运营的难题。对此,有些智库便采取注册营利性公司的形式来保证资金来源,进而支持同一平台下的社会智库发展,帮助其走出资金获得的困境。

  二是人才吸引力较弱。智库的迅速发展在国内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从整体趋势来看,专业型智库人才目前还比较稀缺,在这样的环境中,民间智库在人才吸引方面处在弱势地位。这一方面与上文提到的资金困境有关,既体现在民间智库本身难以为其员工提供稳定持久的工作和薪资承诺,也体现在国家的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进,例如目前针对社会智库的人才引进配套方案还不明确,包括户口指标、免税政策等;另一方面,人才吸引的困境也与民间智库无法很好地满足从业者,尤其是研究人员对社会身份、职业身份的需求有关,例如正式职称的获得、同行评议的认可等。

  三是研究与咨询存在混淆。民间智库在发展中存在困境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对研究与咨询的混淆方面。出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有相当数量的民间智库在发挥智库咨政建言功能,承接一些政府交办或者采购课题的同时,也会承接一些企业或政府的咨询类项目,扮演着咨询公司的角色。对此,大多数机构也都承认这一双重身份的事实,即在对机构的定位中兼具智库和咨询的功能。这其中存在很多无可奈何的因素,与中国的国情、智库发展的大环境都有关系,智库要发展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咨询业务也是智库经费的重要来源。

  但无论是作为智库的从业者还是研究者,我们应当认清,智库不是咨询公司,智库工作不能与咨询项目相互混淆。智库和咨询公司的区别首先是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位。咨询公司是把公共政策作为分析的一个背景,在既有的政策环境下,怎样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位和发展,怎样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发展;而智库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公共政策,即怎样推动政策更好地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其次,咨询是以客户利益至上的,提出的方案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而言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一定要是适合所服务客户的最佳方案;而智库肩负的是为科学、有效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要实现公共政策和政府工作的合理衔接。如果在中国智库发展的起步阶段便将智库和咨询公司的概念混淆和模糊,那么未来的道路势必不会平坦。

  致力规范  有序发展

  国内民间智库的规范、有序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近年来社会智库的发展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广泛的关注。在未来无论是智库从业者本身还是外部力量,都应当对民间智库的发展更加重视。

  第一,民间智库本身应当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尤其是与官方智库相区别的独特优势。民间智库的灵活性、开放性等优势可以使其在第一时间跟进海内外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及时参与其中而不会受到体制内各种规章和审批的耽搁;还可以为海内外政界、学界的名人政客发表观点、释放信号提供民间发声平台。这些优势应当与官方智库形成明确的市场细分,各自在擅长的领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将自身的优势尽可能最大化地发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民间智库的从业者应当坚守智库定位,更加纯粹地做智库。目前国内的智库发展势头正热,各种类型的智库迅速涌现,浑水摸鱼的现象难以避免。越是在这种不冷静、不稳定的环境中,智库从业者越应当坚定立场,专注于做智库应当做的事业,这样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并且民间智库应当明确自身在整个智库体系中的定位,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围绕中心、顾全大局,做好力所能及的咨政和研究工作。总而言之,无论智库的规模和背景如何,应当坚信只要找准定位,在某一研究领域深耕、精耕,时间会给予回报。

  第三,努力争取国家配套的政策支持。国家有关社会智库文件的出台,已经为支持智库在细分领域的发展开先河,但无论在对社会智库范畴的界定还是配套支持方面的规定,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民间智库代表们所反映的资金和人才吸引困境值得持续关注,能否真正有效地支持和推进民间智库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政策制定者与智库实践反馈之间不断地磨合和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