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记经济所高涤陈:案头看史任纷陈 万载沧桑问果因


2014年03月05日 10:31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5日第567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原题:案头看史任纷陈 万载沧桑问果因——记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研究先驱高涤陈先生

  高涤陈(1931.11—2014.1),辽宁省康平县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他为中国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著述颇丰,代表作有:《政治经济学讲话(社会主义部分)》、《商品流通若干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研究》、《服务经济学》、《商业运行概论》等,先后发表了有关商业经济问题和流通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文章近300篇。

 

  先生原名高水江,他有着农家子弟共同的美德:淳朴善良、崇尚平等、同情弱者。1948年,他弃教从政,进入共产党的区政府任职。他将名字改为高涤陈,意为荡涤掉一切陈旧东西,建设焕然一新的未来。

  1955年和1959年是先生人生中的两大重要转折点。1955年,他被调至中国人民大学财贸经济系学习,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地掌握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1959年,大学毕业之际,新的机遇降临。当时,国务院给予了中国科学院优先录取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先生恰好希望招收几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商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作为研究助手。于是,先生便被选中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作为孙冶方先生的助手,协助其研究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自此开始了他50多年的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生涯。

  引领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研究

  “案头看史任纷陈,万载沧桑问果因;志坚何惧征程远,萤雪能使温故新。”1961年,在对科研工作的艰巨性有了初步了解之时,先生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他的志向。早在1960年代初,他担任孙冶方先生的助手,主编《社会主义经济论·流通篇》。改革开放后,孙冶方先生续其未竟之作,他再次全力参与,并完成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流通概论》一文。

  在长期的商业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先生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商业经济学术思想,对促进我国商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积极参与组建的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任副会长期间,曾主持和召集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对涉及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和商业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先生在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的多个方面的研究都引领了国内学术的发展。

  先生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过程中,将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引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1981年初,他率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理论上论证了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几千年历程中所造就的商品交换,是社会经济灵活有效的运转形式,它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取消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继续采取商品货币经济形式来运转,别无他途。在此基础上,他从流通理论、流通形式和流通过程的组织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流通过程,批判了否定流通、轻视流通的理论、实践及其社会的、历史的原因,论证了流通经济过程的客观作用及其运行规律性,阐明了商流、物流、货币流、劳务流和信息流的内涵及规律,提出了流通规模必须同生产、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命题等。他提出并论证了在商品经济形式下,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动态上考察,不仅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同样可以决定生产,它决定和制约着生产的规模、结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这一论断突破了生产决定流通,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理论和实践。

  在《商品流通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流通是人类劳动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从理论上论证了必须从社会劳动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的结合中去认识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区别。

  1979年,他提出竞争规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之一,并进一步提出“流通生产力”概念,这一概念的确立有助于克服我国商业长期落后、流通力不足、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国商业和流通体制改革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商品经济固有的各项运行规律的强化和放大。他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始终保证资源配置的优化,市场机制既有优化资源分配的功能,同时又有浪费资源的力量;优化中有非优化,浪费中有非浪费;优化往往以浪费为代价,浪费中又能导致优化的结果。他提出流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并认为流通体制改革应该包括企业机制、商品交换的组织形式和流通产业的管理与调控方式三个方面。依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从这三个方面解决流通体制改革问题,才能逐步发展到完全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0年,他首次提出服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服务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交往联系。这种交往联系是服务业活动方式所特有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在《服务经济学》一书中,他从服务劳动的性质、服务业的划分、服务产品、服务过程的内容、服务商品的流通、服务业的经营方式、服务经济与社会经济体系以及服务经济理论史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在实践问题的研究中,他侧重研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道路、政策,并且对英国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学术考察,形成调研报告。

  1990年代初,在讨论提高商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和诚信度以及“老字号”的发展时,他提出,商业信誉是商业企业和商品生产企业的职工们长期创造的超过社会平均劳动以上的那部分劳动的积累或沉淀。

  1983年,先生在国内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原则是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发生作用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任何一国商品的个别价值已为该国社会所承认,即一国商品的价值在国内已经形成;但当它进入国际市场后还要按国际平均劳动消耗量来重新计算,或者说,凡是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商品都有两个价值: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所以,它在国际市场能够表现为多大的国际价值量,必然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利益的得失,故一切国家及其政府必然要直接干预国际贸易。

  他认为,国际价值在国际市场商品交换中发挥作用的必然性,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有关商品经济一系列理论的自然延伸。国际商品交换既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同时也是价值的交换,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如果否认国际价值的存在,那就不仅会使我们失去国际商品交换的客观依据,从而导致否定劳动价值论,而且也必然导致否定国际交换中的经济关系。

  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人才

  除科研工作以外,高涤陈先生还致力于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他从1978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并担任研究生院财贸系主任职务。作为一名治学态度严谨、以独创见解闻名于商业经济界的学者,他在治学中特别强调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专而不博,难以精深;博而不专,一业难成。他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但决不盲从,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为有现实意义的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他破除门户之见,主动安排学生到其他院校学习相关课程;在社会实践中,他鼓励学生到地方和企业中考察实习,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来确定选题,以便学以致用。

  1978年至1985年他培养的五批12名硕士生均以优良成绩获得学位。1985年起,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商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全国首批商业经济学博士,至1998年共培养了16名商业经济学博士。

  先生的为师之道不但使学生们受益良多,赢得了学术界同行和学生们的尊敬,也为后来的导师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责任编辑:武勇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