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华北武艺群体谱系与知识的人类学考察


2018年10月19日 08:49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10月19日总第456期     作者:郑少雄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工作坊第4期”在京举行。活动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丙祥分享他近年来的研究心得和成果,演讲题目为“有谱、靠谱与没谱:华北武艺群体的谱系与知识”。

  演讲的第一部分从关于“有谱”“靠谱”“没谱”“离谱”等词的语义学和语源学开始,指出上述日常用语的原意并非来自于族谱或家谱,而是来自于拳谱,指的是武艺群体的传承关系,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拳谱上处于不同的位置,表明社会距离远近和不同的价值判断。由此可以看出武艺群体生活在华北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赵丙祥对武艺群体的谱系和知识展开历史社会学的考察。首先他以山东烟台小章村和河北形意拳的家族史为例,指出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只关注“民族志现场”模式的不足之处,也即如果只考察武艺群体的组织、功能及意义,是无法正确认识武艺群体的真正面貌的,必须转向历史脉络考察才能获得足够的洞察。明清武艺史的发展,一方面与军屯及卫所制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一个事关现代性的问题。原有军屯、卫所解散或平民化,加上16世纪已经是一个火器时代,军队中逐渐开始大量使用枪炮,导致原有的军队武艺阵法慢慢走向民间以及个人习武,“化枪入拳”,产生了从战场、游场到花法的转变。换言之,与我们所认为的随着热兵器的兴起,已经或即将逐渐导致武艺式微的普遍常识不同,武艺在现代性进程中获得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在其传承民间化、修习个体化的同时,武艺群体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如在城市社会催生了镖局、护院组织,乡村社会出现护院、村落自卫等团体。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赵丙祥重点回顾了晚清以降民间武艺组织的新特征。当下所见的武艺群体谱系及特征之形成,也即“拟宗族化”、科层化以及表演化等特征的出现,实则不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明清儒学庶民化的浪潮,道教神话与观念,秘密宗教、秘密会社的兴盛,以及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史的历程等,都对武艺群体的修行观念、武艺组织的形成及兴衰产生了重大影响。

  活动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少雄点评认为,对武艺群体的人类学研究,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招式和拳谱背后都隐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夏传林、吴小英、何蓉以及多位青年学者也对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分别就武艺组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合法性地位、中国武术表演与其他文化中相应类武术事项的比较意义以及个案考察对于讨论整个华北武术社会史的信度问题等与赵丙祥进行交流。

  (郑少雄)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