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论坛在里加举行

智库学者解读“16+1合作”


2016年11月18日 08:39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11月18日总第367期     作者:记者邓之湄

  本报讯  (记者邓之湄)11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拉脱维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出席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为配合此次领导人会晤、为“16+1合作”及中拉合作建言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以下简称“16+1智库网络”)与拉脱维亚外交部、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于日前在里加联合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论坛——为共同繁荣而加强联通”。

  在论坛召开前在京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16+1智库网络秘书长黄平,对论坛有关情况做了介绍。他表示,中国社科院16+1智库网络作为中国政府及中国外交部支持组建的国际性智库协调机制与高端交流平台,始终致力于推动国内研究机构同中东欧智库的交流沟通,夯实“16+1合作”的智力基础,促进“16+1合作”研究。今年上半年,在习近平主席出访捷克、塞尔维亚、波兰期间,中国社科院16+1智库网络分别在以上国家举办了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和智库论坛,有力地配合了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同时产生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建议。

  配合今年16+1领导人会晤“互联、创新、相融、共济”的主题,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国际论坛重点聚焦三个议题:“16+1合作”如何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中国与欧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以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

  “16+1合作”成立至今5年,创新了中国同欧洲关系的实践。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认为,“16+1合作”机制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二是松散的机制化;三是合作的全面性;四是合作的多功能性;五是良好的规划性。

  会上,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发布了其研究团队关于“中国—中东欧合作”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将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的诸项指标分解为营商环境、投融资环境、贸易环境、社会环境、行政环境等8个模块,通过3个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研究显示,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的营商指数最高,处于16国平均水平以上,营商环境较稳定。同时,这三国与中国的双边合作指数也位居16国前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分析认为,当前,全球贸易遭遇“寒冬”,中东欧16国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同时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但包括拉脱维亚在内的许多中东欧国家,对于与中国合作态度积极,且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合作前景仍被看好。“16+1合作”通过政府先行,推动改善营商环境,再由企业跟进,逐渐展开各领域合作,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