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积极发展中日关系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023-04-20 作者: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王春燕)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研究论坛“中日海洋关系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以视频方式致辞。

  甄占民指出,中日海洋关系发展,映射出两国关系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从历史角度看,海洋塑造了中日文明,为两国带来各具鲜明特色而又相互借鉴的海洋经济模式与文化风格。从现实角度看,中日之间的矛盾有不少集中于海洋,包括岛屿主权之争、海洋资源之争等。但与此同时,围绕维护海洋秩序、推动海洋治理、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中日两国仍有很多共同话题、共同关切与共同利益,多年来也保持着对话磋商。

  甄占民表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吸纳了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继承了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理应成为包括中日两国在内、涵盖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高举进步、开放、包容的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摒弃单边主义、霸权政治、零和竞争等落后于时代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未来,中日海洋关系仍应遵循“求同存异”“合则两利”的基本原则,真正相向而行,有效管控突出问题,挖掘合作潜力,开创海洋合作新境界。两国应共同维护海洋安全,坚持“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与周边各国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威胁和挑战。应共同促进海洋发展,加强战略对接与政策协调,并汇集政府与民间力量,做大做实合作成果,同时带动亚洲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互利合作,推广海洋科技研究新潮流,培育海洋经济产业新的增长点。应在共同维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加强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引领多边合作,贡献有利于各方、有利于世界、有利于长远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伯江在致辞中说,中日两国本就是一衣带水、共享海洋环境资源、长期开展海洋交流的邻邦,这种基于海洋的纽带是客观存在、不容否定的。当前,中日围绕海洋问题存在不少立场、观点、思路上的分歧。沟通对话有助于我们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注意从对方的视角,以联系的、合作的思路考虑问题,而不是以割裂的、对抗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中日两国学术界和研究者应该为两国构建稳定发展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海洋关系作出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并深入思考、积极摸索符合双方共同利益、适合双方国情的具体路径和办法。

  致辞环节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分别作了特别演讲。

  李国强提出,中日两国海上交流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和文明不断交互影响、彼此融通、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共通性、互利性的东亚地区海洋秩序模式,树立了东亚区域合作与文明互鉴的典范。未来,双方应致力于构建中日海洋命运共同体,将双边海洋问题置于全球海洋治理大局中,以构建中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建立中日蓝色伙伴关系为目标,做全球海洋治理的建设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国际海洋秩序的维护者。

  吴士存说道,南海的和平稳定既是周边国家的共同诉求,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盼,同样符合日本自身的利益。以日本为代表的域外国家应该为地区安全形势的“非军事化、非对抗化、非阵营化”,促进相关各方管控海上分歧,塑造海上形势安全、稳定、有序发挥建设性作用。

  研讨会设立了“中日海洋关系的历史演进”“中日海洋关系的现实问题与应对”“中日海洋合作前景与命运共同体构建”三个议题,分别从历史发展、现实情况、未来前景三个历时性维度切入,梳理中日海洋关系的前世今生,关注中日在东海领域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进而探讨化解中日海上争端、深化中日海洋合作的可行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开虎主持开幕式。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明治大学、静冈县立大学、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参与研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