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8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5”在香港举行。论坛主题为“多极世界格局下的经济变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出席论坛并致辞。
李家超表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香港特别行政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香港不仅要当好“超级联系人”,更要升级为“超级增值人”,通过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能力提升,为全球价值链提供更高水平的增值服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香港将积极把握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全力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同时加快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
赵志敏指出,本次论坛以“多极世界格局下的经济变革”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全球意义以及香港的关键角色与广阔前景,恰逢其时。“十五五”时期,中国将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通过扩大自主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机遇。同时,要充分发挥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势,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多极世界中持续绽放“东方之珠”的光彩。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加强同香港各界交流合作,为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提供智力支持。
本届论坛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商界领袖及政府官员,约600余人参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教授和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教授等重量级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论坛共设置了三大研讨单元,分别聚焦中国新发展规划的全球意义、香港的新发展格局及全球区域经济的整合共生等前沿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表示,中国需像重视供给侧一样深刻认识需求侧。当前,中国消费率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十五五”规划建议针对“大力提振消费”进行了专门部署。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完善等措施,系统性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构建供需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的超大规模经济优势体现在消费市场、产业体系、创新网络、全球资源调配、风险对冲及人民币国际化六大维度。这些优势正在现实中形成“协同叠加效应”,而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这一潜力的关键。他呼吁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让超大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溢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张宇燕分析了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挑战:美国政策导致全球化碎片化、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等共性危机、经济问题被政治化扭曲。但他提出,长期经济规律依然有效——自由贸易促进增长,正和博弈才是出路。他引用“己欲立而立人”的“孔子改进”理念,提出中国将通过扩大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自身发展促进全球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院长何德旭系统阐述了香港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新定位,提出香港未来的金融发展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巩固和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丰富人民币应用场景;二是有效增加人民币资产和资金供给;三是利用好市场优势,推动更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国家金融强国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沈联涛、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先导科技集团董事长朱世会、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慧、博科尼大学欧洲政策制定研究所所长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主席诸立力,以及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等出席论坛。分论坛分别由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王于渐、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冯氏投资主席冯国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张斌、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组长黄元山分别致闭幕词。
“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起的高层论坛,旨在为内地与香港、澳门乃至全球的智库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经济政策研究领域的智库作用。自2012年创办以来,论坛已成为内地与港澳智库联动的重要枢纽。
(闫冰倩 夏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