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道家哲学内在生机
2023-03-08 作者:记者 高莹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高莹)3月4—6日,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在河南鹿邑举办。论坛主题为“道家精神与道德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作视频致辞。

  高培勇指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会议的主题“道家精神与道德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学术指向,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道家哲学的内在生机,如何让古代文明在现代处境中充分彰显理论启示性、思想导引性和文化感召性,是广大哲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自觉赓续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致辞中表示,老子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既久且大的智慧密码。我们要从老子思想中寻求解决时代问题的智慧,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现代化的生机,在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同时,也为人类开创出新的文明可能性。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道家与《老子》”“汉魏道家与政治哲学”“道家与宋明理学”“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等议题,对道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历史发展、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表示,在不同的文明和理性传统中,都有“谦卑”的美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老子》中虽然没有“谦卑”一词,却具有非常高明、深刻、丰富的谦卑伦理和智慧,这种伦理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是儒家美德伦理的替代性方案。老子的谦卑伦理和智慧首先是“无为”和“不争”,他认为最高的美德是“上德不德”,即具有德而不以自为有德,在一切方面保持谦虚,真正的勇敢是谨慎和小心从事。老子创立的传统“谦卑”美德伦理和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析。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问永宁表示,从先秦起,《老子》就作为一部经典文本,不断被加以解释。历史上,主要形成了三种解释进路,一是以《韩非子》《解老》《喻老》为代表的关注现实、讨论政治思想的解释谱系,一是以《老子想尔注》为代表的宗教性解释谱系,一是以王弼《老子注》为代表的哲学性解释谱系。从方法上看,以上三种解释谱系都是“借经说话”,但正是在一定程度的曲解文本甚至改字释经的解读过程中,《老子》学逐渐壮大。人类需要当下的清晰身份,经典需要被准确阐释,这种清晰性与准确性又总是不断被打破。正是在这种张力中,经典被不断活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以前是以后也将继续是一部开放的文本。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以列子的人格符号为中心,分析阐述了《庄子》哲学中常人生命的自我转化过程。陈赟认为,列子作为《庄子》内篇的一个重要人物,象征了一种人格形态。《逍遥游》所呈现的列子,已经是其所象征的人格形态的最终状态,而《应帝王》壶子“四示”的故事,则给出列子的自我成长与转化过程。《应帝王》中壶子对季咸的四次示相深深震撼了列子,使得他从得道之文而未尽道之实因而以道与世相抗,走向了个体人格的饱满状态。对于列子在壶子“四示”前后的存在形态的变化及其所达到境地的阐发,有助于理解《庄子》哲学中人的精神生命的自我转化历程,以及《庄子》对人格形态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蜜林谈道,对于早期道家的政治思想,学界目前大多集中在黄老一系,对于老庄一系的政治思想则关注较少。其实,从现有资料来看,老庄一系的道家对于政治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就“治身”与“治天下”的关系来看,老庄一系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杨朱、庄子有着明显的不同。老子强调“治天下”要建立在“贵身”的基础之上;杨朱则把老子的“贵身”思想发挥到极致,使得道家思想呈现出注重生命的一面;《庄子》则对“治天下”有所轻视,认为“治天下”是“治身”的附属品。以老子、杨朱、庄子为例来探讨早期道家关于“治身”与“治天下”关系的变化,可以窥见老庄一系道家的政治思想脉络。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省周口市委市政府、鹿邑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