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2020-01-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月20日总第511期 作者:史金波等
分享到:

  坚持高质量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史金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听了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感到201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一年。

  首先,我院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精神,大力倡导“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要求全院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不忘初心的治学情愫,才能释放出强大的科研能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开启无穷智慧,取得创新成果。我院很多部门就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请老专家以亲身经历给年轻科研人员讲述如何治学,反响热烈,效果很好。现在实行的创新工程,对科研成果进行计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有的重要科研工作,其成果无法计分或计分很低,我们也应该本着为国家、人民负责的精神完成任务。

  其次,我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我国社会发展、处理好国际问题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著述,撰写了很多党和国家需要的报告,起到了国家智库的作用,为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院在学科调整时注重完善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特别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在短短的一年中,完成了内外装修,进行了大幅度的学科整合,举办了多场高层次学术会议,并开始设计大型重点项目,完成考古博物院的布展。这种对重点工作的重视态度、拼搏精神和有效的执行力,值得赞扬。我院很多研究院所都有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希望大家都能以中国历史研究院为榜样,去推动、去建设,充分发挥我院学科比较齐全、基础较为深厚的优势。我院在具体学科调整中也能与时俱进,关注新兴学科的进展。如古代史研究所将原来的宋辽金元研究室重新调整设置为宋辽夏金和元代两个研究室,将近年来进展较快、影响渐大的西夏史纳入实体研究部门,既符合我国历史事实,又反映了近年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再次,我院注重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院很多学科都在梳理、总结本学科在“三大体系”构建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以西夏学为例,以前我国仅有个别老专家研究西夏,未形成西夏学科。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西夏研究在国际上处于缺席、失语状态。后来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西夏研究人员几十年如一日持续努力,使西夏学科从无到有,由弱转强。他们在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抓住时机,经过艰苦努力,把流失海外的大量西夏文献在国内出版,实现再生性回归,扭转了西夏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我院的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夏学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联合其他兄弟单位,共同培育西夏研究队伍,现已形成老中青梯队,为学科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已将西夏学与敦煌学、藏学列为同等级学科。我院西夏研究人员始终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填补历史研究缺环为己任,发挥攻坚克难的精神,在每一个阶段都做最有价值、最难的课题,开拓新领域,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始终立于学术前沿,在推进西夏学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特点,增强了学术自信;以大量原创性成果展示出我院在西夏文献整理、文字、语言、历史、法律、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的突出成绩,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避免碎片化倾向,使“神秘的西夏”变得逐渐清晰,在国内外取得学术话语权;同时以影视手段和通俗著作将深湛学问化为大众知识,使西夏研究曲高和众,彰显知识教育功能。

  院工作报告也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期望我院在新的一年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谱写更新的篇章。

  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谢伏瞻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坚持高质量发展 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的工作报告。谢院长的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2019年的主要成绩和重点工作,分析了我院过去一年里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强调“办成了不少大事、好事、难事”,并从10个方面加以说明和阐释。对2020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在9个方面必须有“新作为”。最后要求全院人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勠力同心,担当作为,奋力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谢院长的报告是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实事求是,事事有根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准确具体,不夸大、不缩小;部署2020年工作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在新的一年里,我院如何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着力点、着重点在哪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这一着力点和着重点,不仅过去适用,现在也仍然适用;不仅我院适用,全国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适用。

  我院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篇章,必须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笔者认为,较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首先,要解决好学风问题。在学风建设上,必须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其次,必须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包括丰富的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如果不熟悉前人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否则创新也就成为无本之木。二是创新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观察力强的人能迅速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主要矛盾,并作出科学的判断。想象力强的人善于在少量的事实基础上,想象构思出新的假说、模型或结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强的人能够根据资料、理论、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过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从大量看似无关的事实和现象出发,总结出形式简单的科学规律或法则;能够快速地从现有研究和历史经验出发,作出创新、独到的科学预测。

  再次,必须创造风清气正、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的科研环境。官僚主义盛行的科研环境,“官本位”意识强的研究机构,不讲诚信的学术氛围,创新型人才难以成长,创新性成果也难以产生。必须树立以“专家”为本的理念,创造尊重专家的氛围,充分发挥专家的才能,大力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制度和评价制度,营造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规范、鼓励学术创新的科研风气。

  相信我院在新的一年里,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全院科研人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心协力,开拓创新,一定能够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三大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刘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

  2020年1月16日上午,谢伏瞻院长从全局高度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0年的工作,政治站位高、大局意识强,重点突出且内容务实,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2019年我院一系列重大实践,形成了一份实事求是、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纵观报告内容,其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要加强学术研究工作。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指出,2019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院全体同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今年的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这三个关键词,令我印象深刻,在这里谈谈我的理解。

  什么是学术力?所谓学术力,就是要在学术研究中注入思想活力,做有人文情怀、社会意识和历史使命的“大学术”,而不要做局限于自己狭小专业领域的“小学术”。人文学科必须要有人文情怀,社会科学必须要关注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对社会、对历史、对现实有深入的认识,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其学术观点才会有思想的深度,才会有学术的厚度。

  什么是思想力?就是要在新思想的阐释中体现学术含量。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思想研究出现空心化、概念化倾向,空洞无物,不接地气。造成这种现象的实际原因就是思想与学术脱节、思想与现实脱节。在我看来,学术当中有思想,思想当中有学术,是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影响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吐故纳新,充分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相对而言,我们的文明传播不够。长此以往,我们有理说不出,说出来也传不出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我们如今有了“四个自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对内、对外充分地讲清楚我们自信的根本原因以及前进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传播力至关重要。文化的传播力不能自吹自擂,不能自我欣赏。就学术研究而言,如果你的学术成果不能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怎么可能向国际学术界传播?因此,做好学术的传播,首先要有厚重的学术成果,然后寻求较好的途径,将成果转化成让国外同行看得懂、能够理解的译著,这才是正途。近年,文学研究所有三部著作经过海选进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我们的学术影响力必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得到较大的提升。

  王京清副院长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职责定位要求,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他特别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但它首先是一个政治机关,要代表国家的最高学术水平。

  在中央赋予我们的三大定位中,我觉得当前最艰巨的任务是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这要求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当代学者永不懈怠、奋勇向前。

  守正创新 开拓进取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郑筱筠 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在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政治站位高,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报告亮点纷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展开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其中“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 持续发力,力透纸背,展示出强劲的“力道”,以期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019年,全院办成了不少大事、好事、难事。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文献总量达到13489件,成为国内收藏量最大的专题书库。此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并推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院里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措施有力。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了阵地意识、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面对未来,谢伏瞻院长从9个方面来部署2020年度的工作安排,新思路新思维新举措,展现新作为,政治站位高。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加强制度化建设的同时,积极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尊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务实求真有担当,以新作为奋力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要有新作为,“力”的建设是关键,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都需要形成“力”,聚力、发力,只有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才能最终形成新的“力道”。

  高质量推动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此次院工作会议的一个响亮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即高质量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谢伏瞻院长反复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进程中要突出学术力、思想力和影响力这三个要素,这是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和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路径。

  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就要从研究所实际出发,将院工作会议精神在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

  第一,中国边疆研究所必须将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的研究作为重要的学术导向和任务加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我所在吃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前提下要下大功夫研究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直接的途径。从今年起,我所创新工程项目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经过几年的持续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将集中对我国东北边疆、北部边疆、新疆、西藏、西南边疆和海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历史与现实问题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高质量的综合研究成果。

  第二,中国边疆研究所要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中国边疆学学术空间的构建上看,中国边疆、边界和周边国际环境及其相互的关系是中国边疆学特别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更明确地说,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全面改革开放需要对周边国际环境进行再营造。正因为如此,我国于2013年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基本理念。因此,我所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两个视角去系统而客观地加以研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还要突出中国边疆与周边国际环境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和考察。

  第三,加强智库建设。按照谢伏瞻院长报告的要求,我所智库要整合院内外资源,变“指头”为“拳头”,联合攻关。从最近一个时期看,美西方在我边疆问题上大做文章,试图“以边制华”“以边遏华”,在涉藏涉疆等问题上竭力抹黑我国形象。我所应积极参加这场反对美西方涉疆的舆论斗争。

  第四,着力推进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贺信精神,对于我所来说,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着力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借助院创新工程升级版的实施,借助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重要平台,多出有思想穿透力的学术成果,多出有深厚学养的中国边疆学大家。中国边疆学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学术力、思想力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补短板,充分发挥中国边疆学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特殊学科的优势,将中国边疆问题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推进中国边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

  总之,中国边疆研究所要不折不扣地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锐意进取,高质量地发展中国边疆学,全面研究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我国边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于构建“三大体系”的几点思考

  陈之骅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谢伏瞻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言之有物。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工作的成就和不足,言简意赅地部署了今年的主要任务,很鼓舞人心。我作为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一员,当然特别关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和组建。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去年我院发展中的一件盛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还发来了贺信。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历史研究的重视,以及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信任和期望。谢伏瞻院长在工作报告中着重谈到,一年来,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和6个研究所的完整组建、历史研究院大楼的装修改造和相应单位的搬迁入驻,而且有序地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对全院广大史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此前,习近平同志已经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任务,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谢伏瞻院长在工作报告中说,去年,我院“三大体系”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做了不少工作。从今年起,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这个时间表表明,院领导对“三大体系”建设不仅十分重视,而且充满信心。

  构建“三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学科的“三大体系”构建会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我国的中国史研究历史悠久,底子深厚,史料充足,成果丰硕。从整体上说,国外学界无法与我们比拟,因而构建“三大体系”可能会容易一些。而世界史学科的“三大体系”构建难度要大一些。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起步较晚。它发端于近代的“西学东渐”,当时称为“西洋史”,包括大学教科书在内,完全是照搬西方史学的一套,因而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引进了苏联史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说,它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强调生产方式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但是这种体系带有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而且明显带着“欧洲中心论”的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学者做了很大的努力,对世界史的学术体系提出了不少新理念,如现代化论、文明发展论、整体世界史论等。这些理论,尽管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可供借鉴之处,但说到底还是来自西方,不能反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可见,在构建“三大体系”方面,我国的世界史学者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努力。

  构建“三大体系”,贵在实践。在各报刊和一些研讨会上已经发表了不少有关构建“三大体系”的文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构建“三大体系”,以理论和方法论为先导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但不能局限在这个层面上。在我看来,构建“三大体系”,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出一些有分量的专著,特别是通史或地区史、国别史一类,那么“三大体系”或许可能就立在其中了。这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规律的,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在构建“三大体系”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我院离退休专家学者的作用。据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提供的材料,全院离退休人员共有约3500人,其中目前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有近1000人。他们不仅发表过很多著述,而且对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有较深的了解,对“三大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是我院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谢院长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了“要发挥离退休专家的独特优势”。相信院领导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政策是明确且坚定的。我作为我院离退休学者中的一员,将为此贡献余热。

  完善制度配置 提升治理效能 建设“三大体系”

  张翼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在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作了题为“坚持高质量发展 书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屋建瓴而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2019年的重大成就,细致入微地指出了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系统部署了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王京清副院长的报告从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人民满意机关的角度,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阻碍学术发展的突出问题。杨笑山组长的报告,强调了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大量科研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开始了从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型。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办成了许多多年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原来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组建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解决了很多青年人员的住房问题,提升了食堂服务质量,改革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建了很多海外研究中心,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影响力,出版了系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书籍。这些成就的取得,进一步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扩大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引人瞩目的工作,就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学科体系调整,优化了学科结构,形成了新的学科布局。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学科建设,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在研究所层面,只有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配置适宜于时代发展的学科类目,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形成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才能围绕人才配置提升科研生产力。经过改革,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组建了以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风险、社区发展、社会治理为核心的研究室,新设了国家治理、国家机关运行保障、志愿服务研究等新学科。这必将在未来释放出对全国的学术引领力。必须看到,伴随现代化的发展,知识进步已呈加速发展态势。科研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改革科研生产关系。只有向改革要动力和活力,才能提升科研竞争力,才能在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过程中,推进研究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我们解放科研生产力和发展科研生产力提供了丰厚的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说,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院所两级科研积极性,才能激励科研人员产出更多的高质量成果。对于研究所来说,只有发挥所和研究室两级的积极性,才能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形成可持续的科研产出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改革,经过持续发力,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快车道,而且还为全国与我们类似的科研机构创新了一条制度化的模板。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通过发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在实践的成功中源源不断地发挥制度优势,在院所两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释放学科体系建设红利,增强话语能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术体系。

  九大“新作为”描绘我院科研事业发展新蓝图

  马援 科研局局长

  谢伏瞻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新时代我院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此,新一年的工作,要展现九大“新作为”。院党组的工作部署,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为做好我院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展现“新作为”,是实现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我院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重大科研规划,在院党组直接领导下推动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我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方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好平台,抓好项目,持续推出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展现“新作为”,是实现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要增强学术研究、学术平台的阵地意识,旗帜鲜明,敢于批判,敢于争鸣;要始终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善于引导,主动发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贯穿于科研工作始终。

  在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展现“新作为”,是推动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保证我院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三大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我院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的发挥。新一年要制定我院面向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落实好学科调整的“撤改并留建”工作,深入实施学科建设“登峰战略”,夯实学科基础;要牵头做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工作,探索话语体系建设新机制。

  在整合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和建设资源方面展现“新作为”,是实现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要全面总结我院智库试点工作经验,探索资源整合机制、联合攻关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成果转化机制、院地合作机制等,全面提升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实力。

  在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和社科院大学方面展现“新作为”,是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是推动我院新时代科研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科研管理要从项目、成果、期刊、学术会议等方面做好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社科院大学的对接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研究院统领全国历史研究、非洲研究力量,完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要为社科院大学建设一流名校提供重要的科研教学保障,使我院学科人才基础优势转化为大学的办学优势。

  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方面展现“新作为”,是保证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核心要素。要从学科建设、梯队建设两个维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特殊学科的政策倾斜力度,着力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形成青年学者、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资深学者、学部委员等一整套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在增强中国思想国际影响力方面展现“新作为”,是搭建我院科研事业发展新舞台、提升我院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举措。中国学术只有“走出去”,才能发挥国际影响,传播中国声音,才能取长补短、互鉴交流。要通过项目研究、学术出版、国际论坛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国际合作体系,推动知名学者、优秀成果、重要学术思想“走出去”。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展现“新作为”,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是实现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把改革红利落实、落地,进一步释放科研生产力,推动科研活动高效运转。

  在坚持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方面展现“新作为”,是实现我院科研事业新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巡视整改责任,加强学术社团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高质量完成整改工作。

  “新作为”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新蓝图”需要我们努力绘就。新的一年,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院党组领导下,开拓进取,守正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大力推进新中国史的研究与宣传工作

  武力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参加这次院工作会议收获很大,在聆听和讨论谢伏瞻院长代表院党组作的工作报告后,不仅因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倍受鼓舞,也为202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深感责任重大,需要加倍努力。

  谢伏瞻院长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关键之年。要紧紧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对照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工作,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决胜之年,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2021年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的大庆之年;2022年中国共产党又将召开二十大。我们作为中央指定的研究、编撰、宣传新中国历史的专门机构,必须发挥好作用。202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在院党组的指导下,完成中宣部交办、由所长姜辉同志负责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的大型专题片的撰稿任务。同时,我们要继续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五、六、七卷的编撰工作,争取年内出版,这是一部中央交给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重要任务,前4卷经中央审定出版后,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并被评为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择时启动多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扎实做好承担的院重大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院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工作,以及中央交办的其他委托课题。另外,我们将继续按计划稳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等创新工程项目。

  其次,要加大对新中国史的宣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加强对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我们在中宣部和院党组的指导下,编写出版了《新中国7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与此同时,我们在加紧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新时代这段历史的研究宣传,修订出版了6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增补了2012—2019年的历史,这套丛书也被列入“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此外,我们还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努力,编撰出版了8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其中6卷的时间为2012年至2017年;编写出版了20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探索采取“大家写小书”的方式,推出一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大众读物。2020年我们要趁势而上,再接再厉,加大对上述成果的推介力度。在国内,我们计划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20年8月推出8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保证9月份进入课堂。我们不仅要加强在国内的传播,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网”、《当代中国史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研究公众号”的作用,还将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尽快将《新中国7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向国外推介,向国外大众讲好中国故事,加快建设我们的新中国历史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开拓创新 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步伐

  张政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

  谢伏瞻院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代表院党组作的工作报告高屋建瓴,从全局高度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0年的工作,政治站位极高,战略定位精准,而且鼓舞人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这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过去一年,院党组高度重视并全面贯彻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党组成员到科研人员,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狠抓落实“三大体系”建设,我们明确了任务、鼓足了干劲、凝聚了力量。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院党组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敢于担当,积极落实工作:一是加强党对大学教育教学、办学治校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教育教学入脑入心;我们召开首次党代会,健全 “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未来发展绘就了新的蓝图。学校现有党员1000余人,在组织体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稳定政治大局、维护校园安全作贡献。二是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下,积极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过去三年,我们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牵动学科建设,着力凸显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逐渐接轨。同时,重点抓课程建设,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培养方案上,都做了相应的修改、调整、提高和充实。按照院党组的指示,我们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58岁以上的专家学者,作为全职教授来我校任教,真正实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浓厚的科研氛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对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工作作了明确部署,我有两点学习体会:首先,要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中央要求,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办成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环节:一是不求“大”,而要求“精”求“尖”。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顶尖人才。二是要体现办学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教育教学要深刻融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体系中,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促进科学与教育协同育人。三是要坚持国际化原则,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逐渐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2019年,我们有270多位本科生在暑期走出国门,到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去交流学习,这个规模还会以多种形式逐渐扩大。其次,要继续开拓创新,在内涵建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科教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国家对全国高校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步伐。

  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将学校办成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加快构建“三大体系” 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

  李雪松 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回顾了2019年全院工作,对2020年工作做出了部署。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团结带领全院同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院认真传达学习贯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学科体系调整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深入开展,成果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院顺利组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我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院暑期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科体系调整,院领导前往院属各单位充分调研,在听取各单位学科现有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确定了新时代我院“三大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2019年我院“三大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学科体系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布了《学科(研究室)调整工作方案》。在巩固和保留我院一大批传统和优势学科的同时,新建及调整更名院所级研究单位5家,撤销研究室21个,新建52个,调整更名63个。如此大范围的学科调整,在我院历史上是罕见的。

  2019年,全院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新型智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智库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密切跟踪时代发展趋势,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建立了重大问题研究专项工作机制,开展跟踪分析、专题研究和多学科综合性分析,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加强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院里设立了15项创新工程重大科研规划项目,充分发挥各所的研究特长和比较优势,团队作战,协调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中央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有利于充分发挥我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话语权优势,进一步巩固我院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职能定位。

  院工作报告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新时代我院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院将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

  为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院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要扎实推进学科调整方案落实落地,巩固学科调整成果,建设一批院级跨学科综合类研究中心。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联合攻关,变“指头”为“拳头”,推进我院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智库研究低水平重复和“碎片化”问题。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提升应用学科智库研究成果质量,抓好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对策转化。要加强对选题策划、内容拟制、审批报送环节的把关。

  总之,通过持续加强“三大体系”建设,要努力使我院汇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具有重要学术话语权和较强对策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及科研团队,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精品力作,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推动我院党建、科研等各项工作全面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坚持高质量发展 展现日本研究学科新作为

  杨伯江 日本研究所所长

  在2019年度院工作会议、所局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暑期专题研讨班上,谢伏瞻院长的三次讲话,思路一以贯之,层层深化落实,明确了新时代我院“三大体系”建设的结构内涵和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次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代表院党组所作的工作报告,聚焦“三大体系”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系统总结2019年全院工作,全面布局2020年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问题指向性强,是未来一年各研究院所凝心聚力,围绕中心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好党中央赋予我院重要职责和任务的行动指南。

  日本研究所作为我院国际学部的一个国别研究所,有着优良传统与学术传承,在国内日本研究界地位突出,保持着政治、经济、外交、中日关系等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方面优势明显。一是学科齐全,学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对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状况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保留巩固传统和优势学科,在现有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五个研究室外,新建“综合战略研究室”。这是日本研究所首个名称不以“日本”打头的研究室建制,折射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从“学习型”“借鉴型”研究向重视中国战略研究、重视中外关系研究方向的转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的生动体现。二是成果丰硕,体现在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各个方面。三是队伍稳定。日本研究所重视人才储备,着力引进优秀年轻人才,人才队伍年轻化,呈现布局合理、稳定持续的“埃菲尔铁塔”型结构。四是借助学会等学术平台整合优化资源,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内国际交流机制,为提高科研品质、发挥智库作用预留了外部拓展空间。

  日本研究所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困难和挑战。譬如,国别研究二级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以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为例,若仅从社会学或经济学单一学科切入,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就难以形成系统深入、学术含量高又具有政策应用价值的厚重成果。再如,针对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个体研究与联合攻关结合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方式,解决好研究所层面科研管理中的“微机制”问题。

  日本研究学科面临的挑战,在当前区域国别研究中具有普遍性;日本研究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国际研究学科的整体前进。2019年我院圆满完成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工作,其经验、模式值得学习借鉴。要解决科研“碎片化”等问题,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从全院到学部再到研究所、研究室层面,需要加强立体化协同,以联合攻关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切实变“指头”为“拳头”,全面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区域国别研究及其学科发展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这次院年度工作会议上谢伏瞻院长的报告,将2020年我院重点工作概括为九大“新作为”。日本研究所将遵照院党组统一部署,遵循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规律,聚焦重点、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特色,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科研组织方式,高质量稳步推进日本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

 

原标题: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