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敦煌与丝路文明·宗教学专题论坛在京召开
2019-11-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1月1日总第500期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张娓)“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既是沟通东西方的国际贸易重地,同时也是南来北往多民族交融的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10月22日,以“敦煌与丝路文明”为主题的敦煌与丝路文明·宗教学专题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敦煌佛教、敦煌艺术以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交流等领域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在开幕词中表示,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开展各国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此次论坛召开之际,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聚焦敦煌文化,共同研究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深入研究敦煌学的多元文化特色,积极开展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不懈努力。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表示,自先秦两汉以来,敦煌就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同时又是贯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来自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境外的世界各地异质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水乳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合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敦煌文化,实现了由多元性向一体化的演变。敦煌文化之多元性与一体化特色,是长期来敦煌诸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又与周边各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具体例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纪华传研究员分析了佛顶骨舍利与丝路文明之间的关系。他表示,综观历史上佛顶骨舍利在中土的传播和现世,首先,佛顶骨舍利在中国的传播是基于丝绸之路的开辟而东流中土的;其次,也正是因为丝绸之路所开辟的陆上与海上交通,在一定层面上为中国文化不间断地了解世界文明,引入域外文化,并且积极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沙武田表示,西夏时期在敦煌石窟遗留下的丰富洞窟和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艺术的宝库。敦煌西夏石窟反映出来的西夏佛教问题,一直吸引着西夏学、敦煌学、藏学、佛学等领域诸多学人的眼光。而学界探讨的西夏佛教往往与瓜州地区的佛教有一定的出入,其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从目前来看,瓜州西夏佛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或许透过丰富的敦煌西夏石窟资料,可以重新建构瓜州地区的西夏佛教。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孟嗣徽表示,作为文化交流通道,佛教的陆路传播途径恰巧与“丝绸之路”重合。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物质和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信仰和思想之路;既是各方政权势力纵横捭阖的征服和对抗之路,也是各种传统习俗和文化汇合交融之路。因此,我们在做文献和图像研究时,要将其放入更大的语言环境中才可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从敦煌遗存吐蕃藏文文献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敦煌吐蕃藏文文献在藏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它不但印证和补充了藏汉文正史,而且在国际藏学界大大提升了藏族传世史书的可信度。但是敦煌吐蕃藏文文献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系统性的巨著,且由于其是藏文文献中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今人解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肯定敦煌吐蕃文献资料价值的同时,要借助其他藏汉文史料对其进行解读。

  此次专题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