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谢伏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018年06月06日 21:51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谢伏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系统深入地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理论界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北京 100732)。

 

  今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5月4日,党中央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精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特别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地阐述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实践要求。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我们今天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和世界意义

  170年前,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由此,人类思想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创立了唯物史观,破天荒第一次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思想家们无一例外地用观念的因素、精神的力量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地找到社会变革发展的真正力量。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奥秘”——人们的劳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才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进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一切国家设施、法律、艺术、宗教等,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因此,“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①唯物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历史观领域长时期受唯心主义统治的局面,唯心主义从其“最后一个避难所”中被彻底清除出去,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的认识,由此踏上了科学的大道。其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破天荒第一次揭示了资本的“秘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思想家们要么充当资本主义、资本家的辩护士,将资本、财富的积累看作是资本家节俭的美德所致或管理有方、技术进步所致,而工人阶级反倒是受资本家施舍才有了工作和工资;要么只是道义上谴责资本“血淋淋的罪恶”,将工人阶级的贫困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为富不仁”。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雇佣工人,强使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不可遏制地追逐并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是资本主义一切财富的“终极秘密”。这就彻底打破了资本家靠节俭积累财富、用工资养活工人的“神话”,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神话”。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②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破天荒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由来已久,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这种理想只是空想,即使是最成熟、影响最大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物质力量和现实途径,只是寄希望于正义、平等的观念和个别资本家的良心发现,因而也只能是空想。而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而且还表明资本主义同时为其灭亡培养了“掘墓人”,这就是觉悟了的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从而科学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总趋势。由此,社会主义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告别了狭小的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圈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现实的运动和实践。

  人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三个发现,就很了不起了;即使只是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而伟大的贡献。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③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游离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的孤立封闭的宗派主义学说,恰恰相反,其批判地吸收了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养分和积极成果,并基于对当时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升华为近代以来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既来源于当时的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后人不断地探索未知发现真理、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留下了无比广阔的空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1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它是极为彻底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真理力量。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和朋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对手和敌人,都不得不承认。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④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说:“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⑤在21世纪来临前夕,1999年,马克思被英国广播公司等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他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实践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的科学,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于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科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⑥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马克思主义不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理论,而是人民的科学,是以人民为主体、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科学。其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和解放条件,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精神状态实现了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在走向自为的伟大转变。列宁曾形象地将《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不是墨守成规的理论,而是充满革命精神的科学。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献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献身于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崇高事业,“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⑦他多次强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170年间,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前赴后继,不懈探索,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70年来的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用和不断发展,共产主义从一个游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社会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上广大的地域内成为现实;特别是中国这样原来落后的东方大国,不仅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成功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申明的真理。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回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更加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最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是视野宏阔、思想深邃、理论完备、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但囿于时代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建设,他们只是提出了一般性的设想和原则,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是否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则基本上没有涉及。恩格斯在1890年8月写给奥托·伯尼克的信中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⑩话虽如此,但要在实践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却是极不容易的。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由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巨大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段时期内的巨大成就,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社会主义看成一种模式,即苏联式社会主义。这种状况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才逐步改变。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80年代,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都归功于这三座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并稳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豪迈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领导我们党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解决当代中国实践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宝库。由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告别了雏形和不成熟状态,真正走向了成熟和体系化,不再停留于一种理论设想,而是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实践创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收近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关系的深刻剖析,科学地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的奴役性质、虚幻性质,破天荒第一次揭示了资本的“秘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怎样?他们只是提出了一般的设想和原则。列宁由于领导社会主义的时间短暂,关于这方面也没有系统的思想。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坚持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不能搞商品经济,更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阵营长时间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画全等号,以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能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这种观念为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而且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界、舆论界也这样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排斥商品、排斥市场经济,实行在国家计划支配下的产品经济,被认为是抵制资本主义影响必须采取的方法。

  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打破对市场经济的禁忌,认为市场和计划都只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历史性贡献。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深度融合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继承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党和人民继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并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国情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新时代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

  不仅如此,着眼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提出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并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系列新的思想、理念和论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书写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章,打破了国际经济学领域许多被奉为教条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方法和话语,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

  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始终是各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很多,失败的教训也不少。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段历史时,以振聋发聩的语言警醒共产党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重大的危机面前,拥有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这是何等的令人痛心!他强调,我们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的教训,充分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好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的问题,我们就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为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其重大的特色和贡献是:其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其二,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强调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四,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扎紧制度的笼子,建立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其五,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其六,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应该说,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如此系统、严格、完整、彻底地论述党的建设的思想,是前所未有的,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党内和党外相融汇的宏阔视野,科学地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使权力不被腐化;如何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等等,从而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贡献。

  (四)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伟大后继者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十分丰富,但主要是着眼于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理论,而如何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也就不可能作出系统的论述,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更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全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毕竟,治理一个国家同夺取一个政权是性质大为不同的两件事。夺取政权是在社会动乱中发生,而治理国家则要求社会安定,以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特点、规律和方式,当然也不相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全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中解体,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挫折。这一方面的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是有可能被颠覆和逆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制度定型乃至成熟,更为艰难、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的那样,必须避免犯根本性颠覆性错误,必须保持忧患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论及或没有展开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战略: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保持长期执政,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党的各级干部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强调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搞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议会制和多党制那一套。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强调坚持“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和新战略,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极其重大的贡献。

  (五)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一切工作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灵活运用,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如此,这一重要思想,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光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区别于一切书斋里、象牙塔中的学院派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譬如,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这种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又是难以克服的,进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至于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有无矛盾以及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论述,时代也没有给他们提出这样的任务。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短暂,对此也没有论述。斯大林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方面的矛盾,直到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才勉强承认。从我们党的情况看,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八大的判断及制定的路线、方针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保持,不久,“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渐占据上风,进而发生了“文革”这样的“严重内乱”,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和失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恢复并进一步规范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重申了这一判断。

  从八大到今天,6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战略眼光,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根据。诚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但“不变中有大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方式更多样,处理起来更复杂,更考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智慧。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运动学说的重大贡献。

  再譬如,关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奋斗目标的思想。突出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其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的观点,可以直接来自于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观点,来自于邓小平同志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观点,不仅继承了前贤和党的光荣传统,而且结合新时代得到了升华和光大,这就是将人民不仅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予以肯定,而且作为最高价值主体予以确立。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是价值观,是哲学历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价值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又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强化责任和担当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灵活运用,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四个自信”,使我们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品尝过巨大成功的喜悦,也咀嚼过挫折和失误的苦涩。改革开放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但不可否认,一段时间里,伴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潮、理论、文化蜂拥而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思想理论界、舆论界以至于民众心理层面,“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西方的概念、理论、话语,西方社会的制度、道路、价值,等等,几乎成为“先进”、“前沿”的代名词。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这一重要思想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并引领着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阔步前进。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进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170多年的历史,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不仅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而且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诞生1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前进,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峰。鼎盛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人口、领土和工业总产值都大体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东风压倒西风”。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共产党政权垮掉了11个,世界社会主义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一时间,西方的思想理论界、舆论界弹冠相庆,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送进“历史博物馆”。当年,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之说、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风靡一时。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沉寂,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打倒。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新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仅得到了继承,而且得到了创造性的升华;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感召力。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积极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国是个大国,是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代表人类进步力量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打破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之路的“路径依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教条,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渴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必须申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本文所述,仅是个人的初步认识体会,概括不是全面的,理解也还是肤浅的。权作抛砖引玉,目的是希望引起理论界同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不久,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时代,人们思考和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就不能不特别关注它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深入地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理论界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崇高使命。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和领袖地位。总结国际共产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我们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否形成一个雄才伟略、坚强有力的核心领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成熟与否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和领袖,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和全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所以,习近平同志确立为我们党的核心和领袖,是党和国家之幸、中国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和领袖地位,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毫不含糊、毫不动摇。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什么别的思想理论,能够解决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而言,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研究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组成部分,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通过艰辛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新时代的真理,也可以说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果。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不出偏差;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紧紧抓住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提出有说服力的新回答、新概括、新观点,从而实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三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失语”、“失踪”、“失声”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要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五)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六)贯彻“双百”方针,树立优良学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必须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要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

  四要努力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指导思想,也是研究对象,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习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理应有新的更大作为,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地提升一步,在研究阐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地提升一步,在用以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上大大地提升一步。要充分发挥学科众多、人才荟萃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各学科、各专业领域,或组织跨学科协同攻关,在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地理解上下更大功夫,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在增强学理性深度阐发上下更大功夫,在改进文风、让群众喜闻乐见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推出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实力和水平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党的十九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我院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研究素材,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复杂多样的研究课题。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而且体现在精神方面;不仅体现在量的层面,而且体现在质的层面,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多样化方面都是日益扩大的。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人民做学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不可否认,同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相比,同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相比,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滞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发展,一些领域中既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问题,也存在标签化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不少领域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落后于时代发展,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等等。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必须以研究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的关系,个人研究和团队研究的关系,指令性课题研究和自选性课题研究的关系,全局性、综合性、长远性研究与短期性、专题性研究的关系;必须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千方百计多出顶尖成果、多出拔尖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朝气蓬勃的新姿态前进在新时代13亿多中国人民的奋斗行列中。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4—6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02—1003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9页。

  ④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⑤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0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7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页。

  ⑪《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页。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