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创新工程2017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


2017年12月27日 11:14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春燕

会场。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7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发布会。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共完成专著近300部,论文4000多篇,研究报告集、论文集200多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百余种。

  此次发布会遴选发布了26项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世界意义研究”系列成果、资产阶级错误思潮批判文选、《辉县路固》(上、中、下)、《先秦城邑考古》(上、下编)、《中国古代历史图谱》《剑桥古代史》(译著,7册)、《黑龙江屯垦史》(16册)、《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7)》《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英文)、《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民法总则评注》(上、下册)、《法治国情与法治指数丛书》《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中国制度研究丛书》(5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欧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评估》(英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报告“一带一路”系列》《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7)》《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以及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系列研究成果。

  据悉,自2013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每年岁末举办一系列发布会、报告会,向社会各界展示科研成果。

成果展示。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附部分成果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世界意义研究”系列成果

  《谈谈“普世价值”的反科学性、虚伪性和欺骗性》从“价值”“人的价值”的哲学分析和“共同价值”“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分析两个维度入手,对“普世价值”的反科学性、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对我们深刻认识“普世价值”的本质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怎样认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必须培育世界胸怀,必须做出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新发展的“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创造性回答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课题,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条现代化新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论新民主观与全面政治发展》提出,应坚定政治自信,超越西式民主阐释和研究范式:鼓励升级版的民主研究路径;强调发展民主的民族性和主权性;强调发展民主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强调民主的实践性;强调民主的成长性和阶段性;强调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在民主观上有破有立,“世界之乱,中国之治”使全面发展观破解西式民主悖论更具说服力。政治发展的全面性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和政治优势所在。我们应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将民主纳入政治发展的轨道。以全面发展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政治发展力。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兼论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超越》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载着广大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扬弃,是在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超越。我们一定要坚定价值观自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产阶级错误思潮批判文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四个自信”,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错误思潮予以鲜明的抵制和批判,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及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方面重要责任。

  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观、资产阶级新闻观等错误思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到处推销与其本意相去甚远已经变质变味的民主,造成选举竞争简单地依靠选票,以政客和政治投机为主导,以选票裁决的方式导致对社会大众利益的漠视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以社会停滞和混乱为代价,以控制资源为目的,结果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许多国家因民主选举而导致分裂和战争。毛泽东曾经一针见血地批判这种假民主是吃人政治。一段时期以来,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利用“民主”的幌子,试图影响、干扰和破坏中国,达到扰乱人心,撕裂社会,造成社会动荡的政治目的,遏制中国发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西方新闻自由观是资产阶级在欧洲大陆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形成的,成为资本主义打倒封建制度的传播利器。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新闻自由的进步因素在西方传媒界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变成一种布道的武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其利益诉求肆意扭曲与歪曲新闻自由,使新闻自由成为他们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到处称霸的“法宝”。西方新闻自由观的虚伪性、自私性、两面性和独裁性由此暴露无遗。针对中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新闻自由包装成全球公共产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幌子,宣传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以此进行思想控制,进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错误思潮的源流、本质及其危害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批驳,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继2015、2016年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判错误思潮系列文选之后,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又编选推出了两本错误思潮批判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资产阶级民主观批判文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产阶级新闻观批判文选》。这两本文选选编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一些重点文章。这些文章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对存在的错误思潮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批判。

  期望这些文选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好马克思主义,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辉县路固》

  《辉县路固》(上、中、下)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收录了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河南新乡市辉县路固墓地的发掘资料。辉县路固墓地共清理汉代墓葬148座,宋代墓葬30座,另有少量明代墓和清代墓。

  路固汉代墓地范围内有汉代建筑基址、陶窑、水井和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铅器、铜镜、钱币、玉器、石器、琉璃器、玛瑙器、骨器、漆木器和粉块以及砖、筒瓦、板瓦等大量建筑构件3000余件。路固汉代墓葬群的发掘,是豫北地区汉代墓地规模较大、也较为系统的一次发掘,墓葬间的空间布局清楚,出土遗物丰富,为豫北地区的汉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报告运用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墓葬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墓葬形制、随葬品中的典型陶器进行分型定式,并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典型器物的器形特征,将这批墓葬进行了年代分期,即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初、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在年代分期的基础上,归纳了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的发展变化以及墓地的形成过程。

  先秦城邑考古

  《先秦城邑考古》是先秦城邑考古的集成之作,是作者对70余年来的城邑考古材料和考古学史进行系统梳理,竭泽而渔地收录了1000余座城邑资料,对先秦城邑7000年的演变脉络进行了全景式的大扫描。该书贯穿了作者明确的史观,有不同于以往的概念界定和叙事框架(纵贯前仰韶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二里头—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在若干问题上有作者独到的认识。尤其是提出了包含环壕聚落在内的新的“城邑(enclosure)”概念,总结出了“大都无城”等早期城邑、都邑布局模式和文化传统。全书近800页,精装上下两编。含80余页基础表,400幅精绘插图,每图专享二维码,让查图、用图更便利。另附“先秦城邑考古中文文献存目”5000余条,囊括1929年至今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本书可一书三用:学术专著+资料引得+教辅读物。其中的“大数据”分析作业,使得对城邑形制的深度梳理、对城邑的时空变化轨迹、对城邑与气候环境和社会结构之关系的把握,对华夏城邑群空间构成的勾画等成为可能。作者提出的相关见解,将会引发思考、有裨于深化中国考古学和上古史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是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专家和版本目录学专家张政烺先生(1912—2005)自1958年开始负责的重大课题。先生以卓越的才识,满腔的热情,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图谱》工作。除组织拟定写作体例、编撰写作提纲,广泛搜集文字材料外,先生还身体力行率队奔赴全国十几个省份拍摄文物考古图片。截止到1965年底,本书的资料收集、图版制作、文字编撰大致完成。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工作被迫中断,部分资料、图版、书稿遗失。1978年以后,先生重组课题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特别是出版方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图谱》被迫再次下马。2004年,《图谱》项目再度上马,并于2007年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2011年结项。入选国家出版规划资助项目。2016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由张政烺先生主编。包含原始社会卷、夏商西周卷、春秋战国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西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以及《中国历史图谱资料目录(封建社会部分)草稿》,共11卷,17册。文字200多万,图片9600余幅。在张政烺先生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并依据他所制订的框架和条例,增添新发现的内容而成。其宗旨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阐述中华文明史,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史。本书以图片为主,配以适量的文字。本书每卷内容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利用丰富的文物、古遗址、古建筑、古籍、古图画等,以图说史,以图证史,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朝代的历史全貌。全书突出中国古代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成就,以求表述中华古文明的灿烂辉煌,并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无论从成书规模,论述内容之深入细致,还是文物图片网罗之广泛,本书无疑大为超越以往的相关著述。

  剑桥古代史(译著,7册)

  《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和《剑桥近现代史》合称“剑桥三史”,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其中,《剑桥近代史》的第2版以《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中文译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并出版。

  多卷本《剑桥古代史》(14卷19册)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7卷8册),由于篇幅巨大,内容涉及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东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基督教文明史、伊斯兰教文明史等丰富的历史与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大量古代文字,如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拉丁文等,翻译难度极大,此前一直未能组织翻译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世界史学界的一大憾事。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订协议,决定引进《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中文版。随后,由武寅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集中全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流学者之力,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暨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历经十载,“翻译工程”第一批成果——《剑桥古代史》中的7册——即将面世。

  《剑桥古代史》新版由最初的12卷扩展到14卷19册,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的历史,篇幅几乎是成倍增加,并将古代史的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初版为3世纪)。新版大大增加了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并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该书一经出版,立刻成为世界各国古史学者案头的必备书籍,代表了20世纪后期西方古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黑龙江屯垦史(16册)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边疆研究所组织60余名学者通力合作、历时3年完成的11部16册、共计500万字的宏篇巨作。探讨总结了黑龙江屯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屯垦与边疆稳定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站在服务国家和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高度系统阐释屯垦历史,对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争当现代化农业建设排头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边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全面。丛书内容涵盖了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在黑龙江地区的屯垦政策、屯垦实务、垦区经济社会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垦区建设发展历程,结构宏大、互相支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二,资料丰富。广泛采集和充分使用有关黑龙江地区屯垦历史与发展的历史文献,以及前人和当代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第三,学科融合。该成果在重点使用历史学、边疆学相关研究方法的同时,各子项目还根据项目特点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定量分析、地理学、经济学建模法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

  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究

  中国经济作为国际经济原有的全球化发展模型中的一环,需求侧受国际经济“新平庸”的制约,要突破和超越世界经济“新平庸”,必须从供给侧认识适应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解放思想,通过共赢的机制设计提高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值得探索的出路。该书集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经济学家近期的相关成果,聚焦于如何从供给侧认识适应新常态,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这两个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分六个板块进行研究。第一板块是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从重建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动力机制、实现改革的利益平衡和激励相容、重视改革的机制设计和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强调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和持续推进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在全球制度竞争与改革竞争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自身改革,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逻辑。第二板块是关于结构性减速以及如何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获得改革红利。测算了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并以人口红利的消失为基准,从提高劳动参与率、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总和生育率几个角度,通过计量经济学模拟并实际测算了改革红利。第三板块是关于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的讨论。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减少科技创新面临的束缚和障碍。并从资源配置和个人、社会、政府责任等方面,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政策建议。第四、五、六板块对六大重点领域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以及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业体制改革以及民生领域改革。这些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都需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坚持市场在竞争性资源配置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和政府共享发展成果,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273276)的结项研究成果,该书论述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已初显的格局,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动路径。

  该书研究认为,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跟踪,加强对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研判,警惕全球产业发展的偏向和不确定;要加强对新产品市场培育的研究,构筑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风险的防御体系;应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宏观一盘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契合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路径。该书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制造强国是中国的一项伟大事业。完成这一宏伟目标,归根结底需要人才,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努力。没有优秀的国民,没有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再好的理论指导,再宏伟的目标蓝图都是空中楼阁,都不可能变成现实;必须加快构建起世界领先的制造业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根本条件和首选之路。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7)

  中国政府到底有多强的应对债务风险的能力?这与政府收入规模有关,但更与政府资产规模相关。中国官方尚未正式发布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国政府资产是个谜。按照财税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中国必须构建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资产负债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披露债务风险以及财政政策运作所需要的资产信息。

  本报告立足国情,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框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服从于报表使用的目标。不是政府所控制的资产都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的测算需要了解的是可以动用的国有资产。不能动用的资产即使是政府资产,也不必在这样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中央银行的资产也不能直接计算在政府资产之内,否则可能产生误导。国有土地和其他国有资源都可以带来巨额收入,需要在政府资产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摸清家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本报告根据公开数据测算中国的政府资产和负债状况。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政府的总资产超过125万亿元,大口径计算的总负债大约60万亿元,中国政府资产足以覆盖可能的负债,中国财政状况总体健康。本报告还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作了初步的探索。

  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

  《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是工业经济研究所在新工业革命领域有深入研究的12位研究人员合作的一本学术研究专著。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畅销书层出不穷,但缺乏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视角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本书基于严谨的学术概念和分析框架,揭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脉络,帮助读者批判性地审视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性认识。

  书中提出,新工业革命至少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新工业革命正在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代高新技术簇。

  第二,信息(数据)作为独立的供给要素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投入要素。

  第三,不断创新的社会分工形态和商业模式更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了范围经济的优势,进而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效率源泉。

  第四,在新工业革命驱动下将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的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分析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前提下,制定出自己的工业强国战略,这既是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需要,也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需要。

  《新工业革命》一书认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应该着重从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坚持功能性产业政策主导;加强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加大“云网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及以智能制造为先导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四方面着手。其中,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英文)

  由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完成的《Cities Network Along the Silk Road——The 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丝绸之路城市网,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首创性地从城市网络视角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利用原创性的城市网络分析框架和充分的数据基础,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获得三大重要发现和预判: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与联系格局持续动态演化,目前呈现出一张“中心是边缘、边缘是中心”、“两端已成网、中间带轴状”、“轮廓已浮现、形态不规则”的城市网。第二,商品、要素与产业构成了沿线城市发展与联系的主要内容,硬件、软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该城市网的结构形态及演变进程。第三,在多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未来丝绸之路城市网可能呈现欧洲延展、东亚加密、印非崛起、中亚上升、中东分化等变动趋势,形成“三网四带”城市体系新格局。报告建议,发挥城市及城市网络的发展带动作用和联系支撑作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先行发展区域和新兴经济体城市群的密度;保证连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不断增长的经济密度所带来利益的受惠范围,通过网状延伸、带状扩展等方式推进形成“多极支撑、协调均衡”的“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另外,报告原创的竞争力分析框架,对全球505个城市的经济潜在竞争力进行了评估。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

  近年来,国内北京等地方的雾霾问题突出,究其原因,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主要元凶。中国相关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污染期间污染物中硫酸盐含量不断上升,具有明显的燃煤源特征”。另外,以化石能源为燃料的汽车的使用量增加,也是城市雾霾的另一个主要诱因。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而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在2040年达到80%。对于关乎国家命脉的能源来说,如果对外依赖过重,将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隐患。近期,由于“煤改电”等因素带来的供暖燃料短缺问题再次提醒我们重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雾霾等环境问题及能源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建设可再生能源城市则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路径。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城市消费的能源占了全球初级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能源署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城镇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七成左右,因此城镇应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国外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100%可再生能源城市”的目标。国内很多城市也争相打造“太阳能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风能城市”“新能源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低碳城市”等。国家能源局也将新能源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计划通过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1000座新能源示范园区,来推动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系统研究分析可再生能源城市的基础理论,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保障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一书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三大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架构。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及观点。如,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理论方面,提出了资源公平理论、自能源理论、环境价值理论、可再生能源专业户理论、技术领先理论、成本优先理论等;在可再生能源城市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城市的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系统构成以及发展阶段等理论;在可再生能源城市建设理论方面,提出了十大建设原理等。

  民法总则评注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作为牵头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参加单位之一的民法典编纂立法过程中,深度介入其中的法学研究所民法学者得以深刻精准地理解《民法总则》的精髓与意义,并将其掌握的《民法总则》价值取向、立法政策、规范内涵、适用要点和应用技巧予以系统阐释,形成了内涵厚重、观点鲜明、表达透彻、形式独创的《民法总则评注》。该书充分彰显了我国民法研究水平的突破性提升,以及撰写团队的深厚学术积累与卓越创新能力。

  《民法总则评注》以“历史由来”“规范目的”“规范含义”“举证责任分配”等为主要阐释架构,以融通学术性与实践性为创作取向,对《民法总则》206个法条逐一进行深入系统的规范解释,使读者既能从整体图景视域掌握《民法总则》的法治精神,又能从细致入微视点理解《民法总则》的规范含义;既能基于本书继续深化对《民法总则》的创新研究;又能借助本书广泛普及对《民法总则》的有效应用。

  《民法总则评注》的撰写者立足于中国法治场景,建构体现中国法治意识的法律阐释主体时空坐标,切实契合中国法治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彰显中国法学话语表达特点,并吸收熔炼国际上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法律评注模式,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富有表达力的法律评注方式,使我国法律评注的体系结构、阐释模式与表达方式发生了足以影响法学体系优化建构的实质跨越。

  法治国情与法治指数丛书

  2017年是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周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推出的反映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法治国情与法治指数丛书”,以其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入选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

  “法治国情与法治指数丛书”是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基于多年法治国情调研形成的法学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地方法治实践的归纳、提炼与升华,为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提供了鲜活的一手素材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该研究团队受国务院办公厅和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和法院信息化、司法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第三方评估,直接推动了全国政务公开工作,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该团队将量化研究方法运用到法学研究中,推动了中国实证法学研究,其研发和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中国司法透明度、中国检务透明度、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等系列法治指数,以翔实的数据客观记录和生动反映了中国的法治进程,成为对外正面且客观宣传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载体。据悉,《中国政府透明度(2009—2016)》等成果已经被斯普林格出版社选中在境外出版,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赢得了宝贵的国际话语权,对推动对外法治交流合作和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学研究系列的一本专著,由景天魁等学者合著,分为上下两册。本书旨在研究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绵延,回答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可以称为“社会学”的学问这个问题,并研究它的内容和特点。

  景天魁等认为早在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就已给予明确回答——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作者从群、伦、仁、中庸四个层面出发,梳理了中国社会学独有的34个概念,分论其在社会学史中的绵延历程与现实意义,并对比西方社会学,论述中国社会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具有人本性、整合性、贯通性、致用性等西方社会学无法比拟的特征,拥有“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等中国人特有的逻辑基因。

  作者认为,群学即是中国社会学之根与源,经过浩瀚史海,穿越历史典章,绵延至今。中国社会学的崛起既具有现实基础,也具有历史基础,中国社会学亦具有融通和担当两个重要特征。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才能遵照学术积累规律,使中国社会学具备实现中西汇通的必要条件,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学的基因和特色,并形成和彰显中国社会学的独特优势。

  中国制度研究丛书(5册)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与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已经历史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优势也已经被时间和实践所证明,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国内著名学者编写《中国制度研究丛书》。本丛书已出版《中国法律制度》《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基本分配制度》《中国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五本,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基本内容、内在逻辑、特点和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步骤等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此项工作,有助于我们明确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着力点,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有助于国内外读者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制度;也可以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让其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崛起,世界将会怎样?美美与共,人类何以可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一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入手,以“龙”在东西方的不同隐喻切入论题,深入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传统、国情依据和时代条件,详细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实践,用事实批驳了“中国威胁论”,并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等维度,解释了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发展,对外目标是促进和平,实现条件是维持和平,最终效果是巩固和平。从历史看,中国文化中“重和”是主流的、整体的,“尚争”是暂时的、局部的。从理论看,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基本沿循了“斯密-奥尔森-熊彼特”增长模式,即通过发掘市场规模效益、恰当确定政府定位和不断扩大创新作用来实现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特殊性,但也不失市场经济一般发展的基本共性,要求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从现实看,中国面临工业化、城镇化的重任,从计划到市场,从人治到法治,实现现代化的治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都需要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开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和当前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与现存国际秩序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中国发展的结果是与外部市场日益融为一体,中国将更加关心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并更愿为此提供公共产品。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各国读者观察和感知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文本。

  中欧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评估(英文)

  本书在中国和欧盟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之际,概括了中欧关系十年之利弊得失,介绍了中国与欧盟在各领域的合作关系及重要的多边和全球交往机制和平台,揭示出中欧关系虽然经历起伏,但总体呈向前发展的态势。具体内容包括系统地梳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开局、详细介绍相关议论、分析中欧关系的三支柱(即中欧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逐个剖析中国和欧盟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机制中的关系与合作。著作还指出,中欧双方在十年中既有战略合作、相互促进,亦有竞争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欧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报告“一带一路”系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报告“一带一路”系列是以国别研究为特色,涵盖面广,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印度等国,与中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可能性,针对各国国情提出了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对策性建议,并且分析了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本套丛书紧密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等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体现了国内智库“推动器”“粘合剂”的作用。

  在2017年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该系列9种中文、9种英文报告送达峰会现场,占中宣部送高峰论坛展示60种图书的三分之一,引起很大反响。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海洋支点对接研究: 中国福建、印度尼西亚调研报告》得到印尼总统的高度重视;《匈牙利看“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得到匈牙利银行关注,会后其向社科出版社订购了中英文各200册。

  该套丛书在峰会上的成功亮相,彰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的实力,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一带一路”研究上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定位,扩大了国家智库报告这一“中社智库”品牌影响力,充分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助力了“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中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经济最前沿的权威预测分析,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见成效,《经济蓝皮书》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蓝皮书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回稳向好态势,国民经济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消费增速总体平稳,进出口增速显著大幅回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8%左右,增速比上年小幅回升,实现年初的增长目标。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适中较快增长,预计将超过6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2%,房地产开发增长7.5%,制造业增长3.7%,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民间投资增速高于上年,达到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36.6万亿元,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消费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5.3%,达到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时,我国进出口增速比上年大幅回升,进口增速提高尤为显著,全年货物贸易顺差414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61亿美元。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预计经济增速保持在6.7%,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望持续提升,中国经济将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第26部年度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蓝皮书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为主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总体形势,分析了劳动就业质量、居民收入和消费、社会治安形势、互联网舆情等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状况,还分析了大学生群体、都市新白领、城乡困难群体、老年人群体、产业工人、农民和小微企业(业主)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社会态度和价值取向。

  蓝皮书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须注意。在社会发展领域,劳动力失业风险因为市场不稳定性增强而有可能增大,就业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新白领群体的工作生活焦虑和压力亟待纾解;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格局的平衡性、公平性仍待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形势仍不容乐观,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新医改仍在不断试错中前进,要进一步强化“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解决好因病致贫、流动人口健康等问题;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妥善应对。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7)

  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并每年通过蓝皮书平台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则是最近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决心坚定,全党智慧凝聚,群众参与积极,专家建言恳切,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有效管用的监督格局得以巩固,公共权力制约在改革中破题,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更加高效,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崇尚廉洁的社会文化土壤更为深厚。全面从严治党深得党心民心,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好转,中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正风反腐的有效路子,为世界反腐败和国家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公众普遍认为,十八大以来,干部生活方式更健康,制度执行力明显增强,群众感受到的“获得感”更多,反腐败给中国形象更多加分。针对公众反映的金融与社会组织领域腐败、“微”腐败、不作为和慢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应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正风反腐,着力解决公共产品分配不公生成的腐败,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并释放成效,健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机制,集中整治和解决突出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积极培育健康的公民监督文化。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7)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17)》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连续第五年发布的报告,报告涵盖了占中国海外投资存量85%(不包括避税港)以上的57个主要目标国家,并单独提供“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风险子报告,旨在为有海外投资需求的中国企业提供全面衡量投资风险的有益参考,为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

  本报告从中国企业和主权财富的海外投资视角出发,构建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和对华关系五大指标、共41个子指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全面地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经济基础指标从国家投资环境的长期基础的角度评估了海外投资收益水平和安全性可能存在的风险。偿债能力指标衡量了一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债务动态和偿债能力,对一国可能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作出充分警示。社会弹性指标反映了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序运营的社会风险因素。政治风险指标考察的是一国政府的稳定性和质量,以及法律环境和外部冲突等外在风险,较低的政治风险是企业安全投资的先决条件之一。

  本评级体系的特色指标——对华关系指标是为评估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特定风险而量身打造,包含双方是否签订BIT、投资受阻程度、双边政治关系、贸易和投资依存度以及免签情况等六个子指标,良好的对华关系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缓冲。

  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

  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国智库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秉承“评估评价是智库发展的指挥棒”的宗旨,开展“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智库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研究”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AMI指标体系”为大纲,以“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智库工作流程,从吸引力(A)、管理力(M)、影响力(I)三方面对国内智库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完成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

  报告基于项目组收集的2335条含重复智库信息的外部数据进行添减、整理、统计和研究,整个数据的筛选过程经历了从外部数据、考察数据、样本智库数据、到最终的参评智库数据多个步骤,最终共遴选出16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报告将中国智库划分为综合性智库、专业性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四大类别,以总报告和四类智库的分报告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中国智库发展的全貌,对中国智库的现状做出了评价分析,总结了“四梁八柱”的建设经验,对未来新型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报告中“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的设计是我国智库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有益探索,将为相关部门遴选国内智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国内智库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