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质是运动的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两个世纪前的一天,巴黎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宣称“你想周游世界么,你想领略浩渺无穷的宇宙景观么,只花一生丁,就可实现你的愿望!”很多人被从天上掉下的这么大一个馅饼给砸晕了,多好的事啊,于是纷纷给登广告的人寄去了一生丁。不久这些人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现在就请你把家中的窗帘打开,平躺在床上仰望星空,欣赏美景吧,地球正带着我们以每小时八万英里的速度在宇宙中遨游。
这简直就是大骗子,但这骗子说的却不是谎话。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中,宇宙本身在膨胀,地球确实在宇宙中迅速移动。
如果说当时的法国人这样做没有错,但尚没有什么确切根据的话,进入20世纪,科学进步已经可以对地球的运动做很精确的计算,并且地球运动作为基本常识也进入了政治家、哲学家的视野。
1958年7月3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首诗,其中的两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引发大家无限遐想的同时,也引发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蒋竹如(1898—1967年)的一些质疑。就此,毛泽东在1958年8月25日给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周世钊(1897—1976年)写的一封信中特别做了详尽的说明:“蒋竹如讲得不对。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作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这段话讲得很轻松幽默,但其中的道理是无懈可击的,是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的。
世界上的物质都处于运动中,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动的东西其实也都在一刻不停地运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坚持物质论与运动论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最基本的看法,既反对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唯心主义,又反对物质世界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只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前提,随之而来的是还要回答物质是如何存在的。唯物主义斩钉截铁的答案是:物质在运动中存在。世界上从最大的东西到最小的东西,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构成世界的物质不是寂然不动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高度理解世界,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若认为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若认为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19世纪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1853—1932年)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可以“消灭”,转化为纯粹的“能”,“能”是没有物质的运动。实际上,离开物质,“能”就不存在了。
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讲的“运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运动不完全是一回事,而是把运动理解为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理解为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也不过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有人可能会说,世界上也有静止不动的东西,像停在路边的汽车,放在家里的桌子,都是静止的;至于说巍峨的大山不也一动不动吗?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和运动观的回答是,世界上客观存在静止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有条件的、在特定关系内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路边的汽车相对于路来说是静止的,桌子相对于屋子来说也是静止的,但它们本身又处于时刻在运动中的地球上,相对于地球之外的其他物体而言,它运动的速度也并不慢。而且它们的内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等各种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即运动不易为人所注意罢了。
仅以地球为参照系,人们看起来不动的东西其实仍处于一刻不停的变动过程中,只不过这一变动微小缓慢,对于某一具体的个人来说不可能感受到罢了。像喜马拉雅山在第四纪时期的300万年间从5000多米长到8000多米,之所以没有哪一个人看到它长高,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够长寿罢了。还有些事物,它们的变化虽然不一定缓慢,但由于距离人们太遥远,或者它们太小,人们也不容易感觉到它们的运动。譬如,我们所说的天体中的“恒星”,顾名思义,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不动的。其实不然,牛郎星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向地球方向疾驰,只不过它离地球有26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公里),距离我们太远,我们看不到它在运动。有许多基本粒子,从出生到“衰变”或“湮灭”,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相当快,可谓“瞬息万变”,但由于它们太小,人们也不可能感觉到它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却并不否认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有某种暂时的静止。但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表现形态,它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的矛盾决定的。物质的种类是无限多样的,物质的运动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和水平,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划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又包含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如机械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动、转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恩格斯还研究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分析了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的关系,指出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例如,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复杂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物体通过磨擦和碰撞可以产生热、电、光,这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通过热力机,电通过电动机,光通过光压的作用,都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任何运动都不会从无到有,也不会从有到无,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充分证明了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反映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说明物质运动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基本运动形式的划分,对人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进行科学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建立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逐渐深化,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学说也必然会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