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上)——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1930年5月,毛泽东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了《调查工作》一文。这篇短文当时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和中央苏区根据地广为流传。后来由于战事频仍,很多资料难以保存,这篇文章也在反“围剿”中散失了。
毛泽东非常珍爱这篇文章,一直为它的遗失而遗憾。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县一位叫赖茂基的农民,把自己珍藏了27年之久的一本油印的《调查工作》小册子作为革命文物贡献出来,这篇重要而珍贵的历史文献才得以重新面世。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毛泽东非常高兴,说:“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一篇我是喜欢的。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以后写出来的。”
1961年3月,中共中央把它印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毛泽东特地为它写了一段说明:“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大约在一九三○年春季,已经三十年不见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从中央革命博物馆里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馆是从福建龙岩地委找到的。看来还有些用处,印若干份供同志们参考。”1964年6月,《调查工作》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毛泽东把它的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作为宝贵财富而保存下来了。
在这篇短文中,毛泽东以简洁的语言、泼辣的笔触、鲜明的态度,批判了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安于现状、不求甚解的保守思想,倡导“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尖锐地批评有人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强调必须把上级所作的决议、指示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毛泽东鲜明地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如果不做调查,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一定会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反对本本主义》是为了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倡导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而写作的。《反对本本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经典著作,是毛泽东最早专门论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著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和科学概括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是党的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党和毛泽东之所以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巨大成功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运用一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而也就必然受某种哲学的支配。辩证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在工作实践中,就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
唯心主义是主观主义的哲学形态,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唯书唯上不唯实,离开实际情况,唯书本为是,唯领导指示为是,就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所遵循固守的信条有洋教条和土教条。所谓洋教条,是以外国书本、外国人言论为信奉教条,凡是洋人写的、洋人讲的,不问是否适合本国实际,一概照抄照搬,言必称西方,总是觉得“月亮还是外国的圆”;所谓土教条,是以本国书本、以本国古人、领导言论为信奉教条,凡是前人、领导写的、讲的,不问是否适合今天或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一概照转照办,言必称古训,以领导的话为是,“领导说是黑的,不能说是白的”。一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不懂得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不注意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理论,满足于一孔之见和一得之功,把一时一地一己的局部经验当作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真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只承认理性认识而否认感性认识的是唯理论,只承认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的是经验论。唯理论与经验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把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互相联结的认识阶段相分离。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渊源是唯理论与经验论。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实现的。人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同外界事物接触,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使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这就是感性认识。譬如,糖是甜的、盐是咸的、碱是涩的……然而,为什么糖是甜的、盐是咸的、碱是涩的……感性认识是回答不了的。人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提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是对事物一般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和改造而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感性认识材料的综合、分析、抽象和概括。诸如“糖为什么是甜的”一类问题,理性认识是可以回答的。
唯理论夸大人的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实际经验,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而否认理性的作用,只承认经验的实在性,否认理性的实在性。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不懂得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拒绝研究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机械套用的教条,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唯理论。经验主义则轻视理论,拒绝正确理论的指导,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经验论。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毛泽东主张,“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犯唯理论错误者有之,犯经验论错误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