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守正创新 传承有道——访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
2025-08-1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0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班晓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世历所”)是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历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国家级专业学术机构。自1964年建所以来,该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研究世界近、现代历史为主,同时开展对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的研究,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落实院党组“四个一”建设工作要求,世历所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学派发展路径,努力打造支撑学派发展的人才队伍。近日,围绕学派建设、人才培养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世历所所长刘作奎。

  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培养青年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世界史研究内涵宏大,研究方法与视角多种多样。面对世界史研究的复杂性,世历所是如何把握和推进世界史研究工作的?

  刘作奎:首先,世历所的研究关注“国之大者”,以问题为导向来设置研究选题。将国别史与区域发展史相结合,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强调从中国关切的问题出发来研究世界史,从世界史出发来分析研判中国的历史方位。

  其次,坚持把唯物史观作为根本遵循,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研究新动态。世历所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强调唯物史观在世界史研究中的运用,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传承。世历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世界史研究的根本指南,积极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思潮、新方法,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最后,坚持以大型工程和项目为引领,加快跨学科、跨区域国别研究整合,推动世历所有组织科研迈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基。为推进新时代世界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世历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刘作奎: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开展大型工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世历所一直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支撑学派发展的专业化、年轻化、政治素质强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专注于重要学科、事关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方向的人才,既坚持广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又坚持从严从紧的人才选拔标准,着力引进政治素质强、学术潜质好、专心做学问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是加强党性修养锻炼,培养优良学风,发挥爱党、敬业优良传统,让研究人员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世历所发展历程。注重对引进人才的阶段性培训工作,使其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传承好世历所的优良学风和学术传统。在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历史重要论述的工作中,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通过此项工作,世历所的青年学者不断淬炼党性,提高了理论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履职能力。

  其次是关心和爱护人才,积极推动挂职锻炼,注重在不同岗位历练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通过成立青年要报工作小组,定期开展理论探讨和形势研判,使青年人才更加关心国家发展大计,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也提升了他们的建言献策能力和水平。通过实行青年学者指导教师制度,青年人才获得了资深研究员的“一带一指导”,能够尽快熟悉岗位职责,了解世历所的学术史与学术传统,提升建立学派、加强传承的意识。

  在人才成长方面,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有组织科研,在重大项目工程中体悟“国之大者”。比如,在《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纂中,世历所大量起用青年人才,充分展现了他们思维活跃、外语好、敢投入、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在“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四个一”建设中,世历所要积极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派和阵地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以代表性学术工程为基加快学派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世历所承担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工程?

  刘作奎:世历所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学术工程,以《习近平论世界历史》编写作为总的指南,以“新编世界通史”编纂为引领,积极推进创新工程、院重大交办任务、院重大课题以及登峰计划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布局的宽领域学术格局。

  世历所目前已启动“新编世界通史研究可行性研究工程”,并组成通史编写课题组,致力在“十五五”期间推进此项工作。为有序推进此项工程,世历所组织了系列先期专项工程的探索并形成具体成果和项目安排。编写世界通史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文明体发展历史和相互关系,为此,世历所特别设立了登峰计划优势学科“世界文明史”,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原始文献搜集整理上下大力气、花真功夫。而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历所也积极投入到《新编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编研工作中,同时在创新工程项目中设立了“中外现代化历程比较”等项目。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是探究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抓手,为此,世历所在登峰计划重点学科和创新工程项目中均设立了有关研究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报》: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史研究中的“一带一路”?

  刘作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独特的文明观、发展观和国际交往观。为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历史底蕴,世历所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世历所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课题组(登峰计划重点学科、创新工程项目)和跨部门学术梯队,并创设了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一本定期出版物。现阶段,世历所着力的主要方向是挖掘古丝路基础文献,从基础研究中探究丝路精神和丝路文化发展,积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创新性思想。对于文明互鉴主题,世历所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以古代和中世纪研究室为主要依托,形成了登峰计划优势学科项目,并为此成立跨所研究团队、组织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话语叙事,积极服务于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世历所都做了哪些努力?

  刘作奎:世历所有14个国家一级学会,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学会在团结全国史学界力量、扩大国际交往、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法国史研究会同法国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往,尤其是与法国年鉴学派代表性人物保持密切学术交流,极大提升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二战史研究会同国际学界交往密切,用学术话语力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世历所还承办专门的世界历史英文期刊,在积极把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前提下,全面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交往。世历所通过举办国际性世界历史论坛、文明互鉴论坛等,不断提升国内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在论坛主办前,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话语表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积极扩大学术引领力、号召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向未来,更好推进“四个一”建设,世历所有何具体措施与规划?

  刘作奎:学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对此,我们既要有战略紧迫感,又要有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目前,学派建设仍面临高精尖人才不足,学科发展的交叉性、融合性不够,创建学派基础不牢、经验不足等短板。新时代,党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形之中也对学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未来工作中,世历所将通过系列学术工程建设不断探索有组织科研的经验,夯实建立学派的基础,不断挖掘世历所的优良学风与学术传承,继承老一辈学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从中凝练学派基因,坚持守正创新,进而发展新时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风格、新学派。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