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郭子林 赫更:青年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支点
2014-02-14 来源:郭子林 赫更 作者:郭子林 赫更
分享到:

  古刹慈悲庵坐落于南城陶然亭公园内部一座小岛南部的高台上,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数遭劫难。今日游人所见之慈悲庵,建筑和谐,布局工整,漆亮瓦净,古色古香,环境优美。更为难得的是,庵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和老照片,向游人诉说着历史:这里曾经是革命先贤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讨论和发动革命运动的重要地点。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其直接目的是动员全国尤其是北京各界人士共同讨伐湖南都督张敬尧。张敬尧是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干将,在湖南任省长期间无恶不作、为害至深,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张毒”,愤怒地称“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湖南各界掀起了讨伐张敬尧的运动,但仅仅依靠本省的力量很难根除“张毒”。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动承担起大任,率领代表团到北京争取各界支持。

  毛泽东的代表团在北京获得了罗章龙、邓中夏等先进人士的大力帮助。罗章龙和邓中夏都是辅仁学社的重要领导成员。辅仁学社本是1913年在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成立的一个学术团体,1918年下半年将中心移到北京大学。毛泽东与此二人关系密切。毛泽东在北京期间,除了联络各界人士,四处呼吁,为驱张运动劳心劳力,还经常与罗、邓等人长谈,往往一谈就是一个下午,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学革命到学术和个人修养,几乎无所不谈。此时罗章龙将自己复印的《共产党宣言》等小册子借给毛泽东。这些小册子在当时的北京也不多见,这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年谱》记载,1920年1月18日,同邓中夏和罗章龙等“辅社”(辅仁学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聚会,讨论驱张问题。这些革命青年不仅讨论了驱逐张敬尧的问题,还讨论了中国革命问题。这次聚会后,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和周长宽等人在慈悲庵前面的古槐树下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保存在首都博物馆,成为历史见证。

  慈悲庵的聚会使青年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依靠北洋政府、依靠军阀驱逐张敬尧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进一步认清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可以说,慈悲庵聚会是一个标志性的活动,是毛泽东此次来京的中心任务,是毛泽东率领湖南各界先进人士讨伐旧军阀斗争的一个缩影,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之必要性的切身体验,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支点。

  尽管毛泽东称自己当时“对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没有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但时年27岁的毛泽东在北京期间的活动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触所获得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促使他迅速向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甚至很快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从北京回到湖南以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很快实现了革命思想的转变。

  郭子林(世界历史研究所)

  赫更(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