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历史所张伯昭: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
2014-02-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2月10日第557期 作者:张伯昭
分享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度沉渣泛起,不可能不影响到学术界,最近一些年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即是显例。

  “以现代人的眼光认识历史”,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例如,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罗贯中站在汉室正统的立场,自然把曹操写成乱臣贼子。所以,为了纠正《三国演义》在群众中的影响,有人提出“还原曹操英雄本色”也是有道理的。然而,问题在于,曹操不是仅仅杀了董妃、伏后,也不是仅仅杀了孔融、杨修等一批文人,重要的是他做出了“围而后降者不赦”的规定,屡在战事胜利后屠城坑卒。所以,他的“英雄本色”中不仅有军事、文学天才的一面,而且还有嗜杀成性的一面。在对曹操的评价中,只提到曹操大办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唯才是举”和“提倡节俭”等历史贡献,而对他的滥杀无辜一字不提,显然是不全面的。

  有人说,既然残暴是封建统治者的本性,那么,刘备也是封建统治者,而且比曹操“更虚伪”。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一个最可靠的准绳就是要看当时老百姓的人心向背。刘表死后,“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当时有人劝刘备,“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我认为,作为近两千年前的封建统治者,能说出“以人为本”四个字来,难能可贵!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1885年,清政府在前线战事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而代表清政府在和约上签字的正是李鸿章。因此事说李鸿章“丧权辱国”自然毫无争议,但由此推出他经营的洋务运动也一定是“适应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需要”,就越走越远了。李鸿章在没有得到清政府多少支持的情况下,破天荒第一次大规模引进了新式工矿企业。为此,他同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不过,有两点仍当注意。第一,他在其所经营的行业中实行封建垄断,经营了航运公司,就不允许在中国有第二家航运公司出现;第二,他利用了官督商办这一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在清政府面前他是商,在商人面前他是官,于是使轮船招商局的权和利上不归国,下不归商,尽归于他和他的代理人。这就使得轮船招商局不仅不能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相反成为孳生官僚资本的温床。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珍贵宝藏,它对后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今天的现实,选择接受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启示。至于“以现代人的眼光诠释历史”,也只能是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解读;而不能从今天的现实需要出发,随心所欲地歪曲、篡改以至编造历史。

  不久前,针对安倍晋三忘记历史甚至背叛历史的做法,朴槿惠回应道,历史上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两者关系,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改变。日本必须正确面对历史并对历史负责任。同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暴行这个历史事实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中华儿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个历史事实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历史事实更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郑重地对待历史,虚心认真地学习历史,并从中汲取营养传给后人。唯其如此,才能无愧于过去,也无愧于将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