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图书馆王秀玲:突破制约学术集刊发展的瓶颈

赋予标识 保障经费 认可地位


2017年11月14日 07:58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4日第1330期     作者:王秀玲

  “集刊”又称“以书代刊”、“辑刊”等,是以书号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具有“亦书亦刊”的特性,兼具时效性与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长期在思想传播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愈益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产出量也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然而学术期刊的容量有限,因而学术集刊作为一种变通性的选择,得以蓬勃发展。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学术集刊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对其加强扶持,促使其健康发展。

  独具特色的传播价值

  现代意义上的集刊实际上发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文化的根基,是“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思想的承继与发展。根据学者考证,今存最早的“清代书院课艺总集”是由阮元选编,刊于嘉庆六年(1801)的《诂经精舍文集》,就连续出版物的本质属性和出版、编辑、传播等诸多要素而言,“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实开今天的“学术集刊”之先河,并且已经具备了现代期刊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期刊严格的申请—审批制,学术集刊使用书号出版具有相当的制度优势。从本质上讲,学术集刊虽然是连续性出版物,但是只有ISBN书号,没有CN刊号,因此不受国家期刊总量的限制与固定出版周期的制约。学术集刊的出版主要源自学术活动的需要,只要有实际需要,而且能筹措到出版经费,具备了这两个主要条件,就可以组织出版;一旦需求减弱,或条件受阻,就会随时终止,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下,学术集刊的诞生与消亡都更加自然,真实地体现了学科发展的生命周期与成长规律,演绎了自然状态下学术出版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在当前学术期刊日益固化的背景下,学术集刊灵活的出版模式为我国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除了具有与期刊互补的传播功能,学术集刊的内在价值还体现在对学科发展的关怀以及对学术共同体和研究人才的培养上。学术集刊内容主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边缘学科或稀有文化的关注,这常是学术期刊很少涉及或不愿涉及的。但是,在学术发展史上,这些领域往往会成为某些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这对于开放的、多元的文化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由于在学术集刊上发表论文常常没有任何功利性可言,所以,学术集刊更加注重文章的质量与学术价值,给学术新人以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将学科内有价值的思想汇编起来,得以留存。另一方面,学术集刊往往是由同仁发起的,代表一种思潮、学派和取向,是联结学术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而且,学术集刊的编辑工作本身就是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过程,对于青年学者的培养以及学术精神的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发展机遇与困难并存

  近年来,学术集刊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人文社科界、科研管理界的关注。2005年7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首次发布了CSSCI来源集刊目录,将学术集刊纳入了CSSCI评价体系,在事实上赋予了集刊和期刊同等的学术地位。

  同时,学术集刊作为一种独特的出版物形态引起了学术出版机构的关注。2012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始组织召开“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已连续举办5届,为扩大学术集刊的影响力,推动学术集刊的规范化、国际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依托其集刊出版资源,创立了国内第一家专门介绍学术集刊的专业网站——“中国集刊网”。现代传媒技术的使用,为学术集刊突破原先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术集刊因其更加灵活的出版方式和更具包容性的编辑理念,被学界和公众广泛接纳。但是,多数学术集刊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与困难,其健康发展受到制约。

  没有唯一标识。学术集刊没有唯一的连续出版物标识,而且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刊名、主编、主办单位、出版单位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给同一种集刊的认定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图书馆在进行分类编目和典藏管理时,出现了既有图书编目记录又有期刊编目记录、既有每年分散著录又有集中著录的混乱冗余数据,导致纸本馆藏收入图书书库后难以集中使用。在建设集刊数据库的过程中,又面临着难以进行连续性回溯和集刊重名等问题。这种混乱的弊端在大数据时代尤为凸显,对学术集刊的有效传播与利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经费无保障。许多学术集刊的出版源自学者自发的行为,费用支出绝大部分来自自筹经费。虽然这些学者通过种种渠道获得了支持,但是这些支持往往是暂时的,所以维持的过程十分艰辛,几乎每一期的出版经费都得大伤脑筋。而且,在经费的使用中,筹措到的少量经费除去印制费之后,可用于稿费、审稿费、编辑费等人员酬劳以及图书宣传的所剩无几,编辑、校对工作等多为义务工作。这种经费来源的临时性、非制度化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术集刊的按期连续出版,还严重束缚了学术集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学术集刊通常没有专职的编辑人员,也鲜有专门的网站和投稿系统,对外推广与传播的力度远远低于学术期刊。

  不具有被广泛认可的学术地位。学术集刊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虽然已经有189种学术集刊被纳入了CSSCI来源集刊目录,拥有了与期刊同等的学术地位,但是相对于学术集刊的总体数量来说,毕竟比例甚微。而且只有为数极少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认可少量学术集刊的学术地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优质稿源的征集,学术集刊也愈益被边缘化。

  推动学术集刊健康发展

  学术集刊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编辑体裁,因为长期被列入图书之中,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时常被人们所忽视。从保持学术出版体系开放性、多样性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学术集刊良莠不齐的现状而忽视它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更应该有意地对其加以扶持,帮助其摆脱困境。

  具体而言,没有唯一标识、不具有被广泛认可的学术地位、经费无保障,是制约学术集刊发展的三大难题。没有唯一标识影响它的传播与利用,使其得不到学界的关注与认可,难以获得优质的稿源与经费支持,因而更加薄弱,愈益边缘化,以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打破这个循环,必须有外部力量的介入。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推动学术集刊的发展。

  赋予学术集刊独特的连续出版物编号。在数字传播时代,没有唯一的标识,犹如一个人混入了茫茫人海,顿时与外界失去了关联,一本本独立出版的学术集刊同样毫无连续性可言。从根本上来说,学术集刊所需要的唯一标识,既要具有标识连续出版物的功能,又不能破坏其现有的监管环境。因此,进一步研究能够对不同性质的连续出版物实施差异化管理的标准与制度,是我国出版管理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保障学术集刊的经费来源。学术集刊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整体边缘地位。不能简单地以被引次数、发行量等指标作为评判学术集刊存在价值的标准,而应该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它的成长,并为之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认可学术集刊的学术地位。排除了非学术因素的制约之后,学术集刊地位的提升,归根结底仍然有赖于其自身质量的提高,这是学科生命力强弱、人缘地缘优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如此,仍然需要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学术评价体系,摆脱对学术集刊的“鸵鸟政策”,对学术集刊及其学术地位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估与认可。学术集刊也需要加入到出版宣传的行列中去,为自己代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责任编辑:常畅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