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培养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
2022-07-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7日第2443期 作者:陈光金
分享到: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代表新组建的社会与民族学院在大会上发言。在这里,我谨代表社会与民族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对院党组和社科大各位领导关怀社会学与民族学两个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推进两大学科的深度融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所有关心社会与民族学院的成立和成长的学者和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站在这里发言,内心既感到振奋,更感到凝重。我是第二次在这样的场合接过院领导的授旗。还记得在2020年9月,院党组实施第一轮科教融合部署,根据教育部的学科专业特点及归类体系,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先行组建了12个科教融合学院,包括今天正式成立的社会与民族学院的前身——社会学院。我作为社会学院的首任院长,郑重地从时任院领导手中接过社会学院的院旗,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社科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学院全体师生以及社会学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社会学院的总体建设,包括办院章程、宗旨和目标的确立,内设机构的组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本硕博相连相续的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有学院建设初见成效的喜悦,也有来自其他大学社会学院系强大竞争的巨大压力感。作为一个没有办学经验的新手,我深感办好一个学院之艰难。

  2022年以来,院党组决定进一步推进实施和深化科教融合战略,并且决定,在原社会学院的基础上,将与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相关的教学系同社会学院融合重组,形成新的学院,并正式更名为社会与民族学院。在院党组深化科教融合战略的全面指导下,在社科大的领导和支持下,原社会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完全赞成并积极配合院党组的战略部署,经过多次研究协商,按照教育部的学科目录规范,初步完成了此次融合重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融合重组是有一定基础的,原社会学院有来自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特聘教授,有来自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签约岗位教师,此次融合重组能够顺利进行,有他们的贡献,在此对他们的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重组的社会与民族学院,包括社会学和民族学两个一级学科。社会学一级学科包括分布在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人类学和民俗学等二级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包括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等二级学科。在学院之下,组建四个教学系,即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发展系、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全院现有专职教师13人、岗位教师66人、特聘教授4人,教职员工总计8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9人。现有在校学生394人,其中本科生111人,硕士研究生185人,博士研究生96人,港澳台学生2人。

  如前所述,原社会学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批成立的12个科教融合学院之一,在科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通过此次融合重组,社会与民族学院将进一步整合教学力量,更好地发挥相关学科优势。这就好比一次核聚变,必将在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等方面释放出新的巨大的生产力。我作为社会与民族学院的首任院长,从院领导手中接过新的院旗,感触良多,振奋、紧张、凝重和更大的责任感,一齐涌上心头。

  办好新组建的社会与民族学院,是院党组和社科大交给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重担和使命,激励我们勇于担当,勇于奉献,不负使命。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指示,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在社科大的支持和帮助下,凝心聚力,认真贯彻落实社科大的办学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聚焦于“国家队”的定位,围绕完成“国家队”的任务,去履行“国家队”的使命,坚持“入主流、入体系,一体化、一盘棋”的办学方略,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融入社科院体系,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实行一体设计、一体部署。

  我们将紧紧围绕“不追求规模和数量、重在质量、起点要高、水平要高、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探索“研究型教学”,充分挖掘各研究所(院)的科研资源,将它们融为一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不断完善和创新学院内部教学科研体制机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走出一条富有我院特色的“科教相济”“科教相长”的科教融合之路。

  我们将全面结合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的要求,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国际知名学院为方向,以培养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探索科教融合机制下的学院办学规律和特色,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将团结一心、融合一体,各出其力、各尽其责,共担使命、共同奋斗,努力实现师生相友、科教相融、教学相长、同窗相合。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扩展视野、紧跟前沿、联系实际,把同学们的学业成长、学术成长、人格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让所有从我们学院走出的学子成长为国家栋梁和社会英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