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数字化的社交新媒体的兴盛,新媒介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人际交往关系的建造和人的社会心理影响越来越重要。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沟通现象很值得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人员给予关注。基于此,2014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
论坛主题为“跨学科视角: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传播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集并筹备,中国传播学会资助,以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分论坛的形式召开。本次论坛倡导以跨学科研讨的方式,汇集重要的研究成果,揭示新媒介对人际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方式与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影响,探讨人际沟通研究的新方法或新途径。
从生活中提炼研究模式
我国的人际传播研究基本承袭了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和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引介西方人际传播思想和理论,对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回顾和追踪,一方面为我国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参照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对我国本土化的人际传播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开始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象和现实,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探索与思考。
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围绕“中国人的社会信任模式”在论坛作主题发言。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五伦”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与西方社会二元对立的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模式不同,中国人存在着“放心关系—信任关系—无信任可言”的渐进式信任模式。其划分源自中西文化对人性及其社会依赖性的不同假定,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偏向或制度性偏向。以这种框架来重新处理以往有关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的争议和困惑,很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翟学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问题的讨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原有的人际交往模式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和交往规则正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及确立、人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等,值得学者深入研究与思考。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概括和提炼出研究模式的。在传播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看起来明确,却说不清楚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完全可以不去作西方理论的阐释者和布道者。由“西方的理论+中国的经验”到“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经验”的转变,表明了中国本土学术价值的提高。
独特的伦常关系值得关注
与翟学伟完全立足于本土化视角研究不同,复旦大学教授胡春阳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通过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阐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本土化探索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当代中国,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交织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境,都需要研究却找不到解决途径。胡春阳认为,中国的人际传播研究学者,可以效法西方相关领域研究主题,在关注宏观的社会和谐等问题的同时,更多着眼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研究,着眼于中国人际传播的话语特点和冲突解决模式。
梳理了西方的人际传播研究发展历程之后,胡春阳提出,西方人际传播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走上学科化道路,传播学在中国发展历程还很短暂,人际传播的发展之路正在脚下。当今中国,“人际传播知识似乎又在被海量生产出来,比比皆是的‘心灵鸡汤’恶补着我们人际传播知识的饥渴”。在中国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绕不开中国独特的伦常关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五伦,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交模式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释放中国人际压力的现实性,都值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上海大学沈荟回顾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际传播领域经历的巨大变化,从小群体传播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交孤独和隔离所扮演的角色。她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新媒体”和“人际传播”为关键词,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传播学学刊》三个期刊从2000年以来刊登的文章进行了检索和内容分析,从议题选择、理论选择和方法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了人际传播领域的发展变化。她认为,人际传播研究必须立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一切认识、题旨和问题意识应当从本土社会生活肌理和脉络入手,以此寻找重大问题的内在理路。
与会学者还就人际传播研究学科边界的问题表示,可以把人际传播细分为人际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传播,以此来区分不同领域的研究路径和导向。
面对面传播的回归与超越
新媒体的普及与迅猛发展,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哲学意义上说,以即时通讯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既实现了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又对其有很大的超越。
在新的形势下,人际传播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呈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10月23日,中国传播学会人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大学创立。首任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王怡红研究员。2014年10月26日,该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翟学伟教授任会长,共有来自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事单位15家,常务理事单位代表8人。
此次论坛中,四川大学张放提交了论文《媒介化类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应用方向》,他从政务微博拟人化的现象出发,探讨了中介化的人际传播这一现象。他总结了媒介化类人际传播的三个特征,即依赖于人际传播媒介而存在,传播参与者至少有一方是借助传播媒介呈现的虚拟人,互动过程、机制与人际传播高度类似;区分了媒介化类人际传播与准社会交往在传播媒介、互动者和互动机制方面的不同。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家庭结构的巨大变迁大大改变了中国人际传播模式并促进了人际关系网络的重组。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夹缝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越来越需要人际传播知识和引领,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扩展和方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际传播研究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