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信报院辛向阳: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动员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精神


2018年01月17日 16:49    来 源:新华日报     作者:辛向阳

  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的政治动员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而创造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一系列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结晶。第一项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社会革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结束了中国人任人欺凌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项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项伟大社会革命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大踏步地赶上了世界潮流,不仅避免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而且不断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中,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三大社会革命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是21世纪别有一番风景的壮丽画卷。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进行了97年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革命今后要在更加复杂的条件下、更加广阔的领域、更加宏大的规模上继续推进下去。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画卷的主题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要进行好,就要把握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丰富内涵。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革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多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从而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两者实现革命性的结合,这一结合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一结合使市场效率真正为最大多数人造福,又避免了市场自身的消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且在未来三十年中,到本世纪中叶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也就是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富裕群体,这是实现了对贫困的革命性胜利。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社会革命伟大,是因为:这场革命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的,它涵盖了世界上近1/5的人口;这场革命是自我革命,是对自身机制体制上存在的污泥浊水的一次荡涤;这场革命是在法治基础上稳步推进的革命,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而且会极大促进社会进步;这场社会革命不是疾风暴雨式的,也不是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是建立在制度自我完善基础上的,是制度DNA的自我修复,是从最深层次进行的社会革命,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就像奔涌的地下暗河冲刷着社会地貌。

  进行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深刻把握其历史、现实以及世界意义。首先,推进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场伟大革命的深入推进,从全方位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个伟大飞跃必须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来保证,离开了伟大社会革命,伟大飞跃就难以实现。其次,推进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将会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科学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植根于人民的心坎中。再次,推进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将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极大地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从未有过的现实选择。这场社会革命将从实质上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本上改变了损人利己的经济全球化局面。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5.5%,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还在稳步上升。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重会超过25%。这使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防止了一极世界格局下单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肆意地既有Tank又有Bank的侵掠,也防止了既有Missile(导弹)攻击,又有Money(资本)的控制。早在1911年1月,列宁在写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就指出:“通过组织无产阶级,通过维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自由,来反抗殖民政策和国际掠夺”,会“迫使它(指资产阶级)采取较文明的、具有更高技术的资本主义方式”。列宁还指出:“有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有黑帮——十月党式的资本主义,有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我们愈是向工人揭露资本主义的‘贪得无厌和残酷无情’,前一种资本主义就愈难以支持,愈不能不转向后一种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正在世界范围内终结资本主义的野蛮性,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讲意义是重大的。

  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只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够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中所言:“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要勇于进行人类政党史上从未有过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得更加坚如磐石。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97年来在各种社会革命中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面对今后更加伟大的社会革命,我们党如何进行自我革命?首先,保持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所言: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既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也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其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进行斗争。特别是要澄清一种说法,说共产党要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有的人把革命党与执政党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党是讲阶级性的党、讲专政的党、讲集中制的党,而执政党是讲全民性不讲阶级性、讲民主不讲专政、讲多元化不讲集中的党,这种党是西方改良主义的党。我们是执政党,但仍然是革命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党,是保持革命精神、在革命中发展壮大的执政党。再次,不断在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过程中净化自己。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长期执政中永远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防止“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政治变迁,跳出历史周期率;就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切断利益输送链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要自觉地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领导干部要防止被利益集团围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防止《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变成高玉良。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启程,往北平出发。启程前,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赶考”谈话。69年来我们共产党人在一次一次的考试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场考试还在持续进行,在“1·5”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出卷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会给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出很多复杂的答题,有些题甚至会出人意料。作为答卷人,我们共产党人就要与人民站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审题,踏踏实实地答题,遇到难题不急不躁,遇到怪题不惊不乍。作为阅卷人,人民就要看我们的答卷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是否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答好试卷,取得优异的成就,别无他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宁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