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经济所姚宇: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2017年09月01日 08:43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1日总第406期     作者:姚宇(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是代表全党对中国向何处去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除了要在思想上紧跟党中央的要求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现在到了需要深入学习、更新个人知识体系的时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鲜活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进行总结和引导。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打破头脑中的思想禁锢,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认真开始新的学习征程。

  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应在如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放在科研工作的终极目标上。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三个牢牢把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牢牢把握”,核心要义是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的基本国情,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三个牢牢把握”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有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总结中国社会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有利于我们按照新时期的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研究这种新的变化,就是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研究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科研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这 “三个牢牢把握”,才能真正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第三,扎根实践,融入到新时期理论创新的工作中去。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也提醒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有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去开垦。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说过,“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做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一条原则: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我去年曾在甘肃挂职,这段经历,对于我深刻理解中央文件、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理解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有帮助。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我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更为深刻,更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尽快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各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掌握、解决社会主义新阶段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还是谋求个人发展,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国家发展的方向,把握社会进步的方式。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