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2017年09月01日 08:40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1日总第406期     作者:

  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一个时代思想的风向标。十八大以来,文学研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以文学研究所为例, 2009年,文学研究所以文艺室科研骨干为核心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马中心”),与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10年以来,“马中心”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研究工作,是我院参加中央实施“马工程”人数最多的单位之一。同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科研人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的博士研究生招收工作。总体来看,培养的人才比较理想。

  2014年,我院实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为会长牵头成立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并在《人民日报》开辟“文学观象”专栏,文学所领导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多位学者均参与了这项工作。

  2014年9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以下简称“马文室”)正式挂牌成立,除日常研究外,每年为《中国文学年鉴》撰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为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撰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前沿报告”。同时,还承担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秘书处工作,组织召开会议,出版文集。自2016年始,论坛集刊更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辑刊,每年两期。

  “文艺学”、“马中心”、“马工程”、“马文室”四位一体,构成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学科的主体框架。它们结合现实需要,组织一系列学术活动。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性、现实性和中国化研究。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有关文艺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是今后文艺理论学科研究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积极健康文艺批评”研讨会暨人民日报“文学观象”专栏作者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江主持会议。王伟光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客观分析、科学回答,敢于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切实发挥解疑释惑、正本清源、引领潮流的作用,努力让文学创作真正回到人民中来,从对市场的依附中解脱出来。翌日,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为总主题,同时设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成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发展”等若干分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讨论。此后,多位学者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参与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工作。

  第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文艺为人民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以来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代学者中,有12人从“鲁艺”走出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亲自聆听了《讲话》,并坚持把《讲话》精神贯穿到文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2012年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201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2017年纪念《讲话》发表75周年,在这些重要的日子,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等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若干重要共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的必然结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建构的当代价值,系统总结共产党领导下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以及“双创”原则,深入探讨文学艺术理论与创作中的“中国经验”,两个讲话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年来,文学所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学科高度重视,所学术刊物《文学评论》专门设置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专栏”,定期刊发本所及国内外学者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大大促进了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张炯《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高建平、丁国旗等主编的《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刘方喜、丁国旗、陈定家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丁国旗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刘方喜《审美生产主义》等系列研究成果,是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学界认可与肯定。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指导,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工作。

  2014年1月,《人民日报》开辟的“文学观象”栏目,就当前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收获。主持“文学观象”专题研讨的张江副院长,除亲自参与每期专题的设计与策划外,每期撰写的主持人语都有精彩见解,构成“文学观象”的一大亮点。他在《文学不能依附市场》中说到:影响力不等于生命力,占有市场不等于占有文学。历史更需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对民族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期待中国作家能放开视野,在市场效应之外,创造出更富生命力、更切近文学本义的作品。在《文学遭遇低俗》中,他说到:近年来,文学发展遭遇越来越严重的低俗之风。这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有关系,但更与一些创作者理念观念认识模糊密切相连。许多人认为,文学要接地气,就要“俗”。还有人宣称,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无论俗与不俗,都是好作品。这话得好好辨析。“俗”有通俗、低俗之分,通俗指向风格,低俗指向趣味。文学可以通俗,不能低俗。

  以上这些看法与说法,直面当下文学现状,大胆言说文学基本问题,言简意赅,理直气壮,在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上,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与批评勇气。2015年,人民出版社将24篇“文学观象”系列论评结集为《原点、焦点与热点》出版。

  第四,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

  “西马”文艺理论研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一直是一个重点。卢卡契《审美特性》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认为审美表现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注意到文化研究和“理论之后”两种语境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义;《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就流亡与救赎、艺术想象与历史想象异同问题、悲剧的意识形态色彩问题展开讨论,极富启发性。

  近年,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文学研究所也适时承担院重大课题“新世纪全球化格局与中国人文建设”项目,直面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大理论问题,系统回应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现实问题。同时,又组织专家,按照类别编选“新世纪文论读本”,选录近十年来重要理论文章。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由此不难看出,文学所的研究人员既要坚持“文以载道”悠久传统,又不能放弃研究者应有的立场和情怀。钱中文就坚持认为,过度强调文化研究的价值其实是泛化了“文学性”,取缔了文学自主研究和独立的学科价值,一味地关注文学外部研究,最终将导致文学的消亡和死亡。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学观念的变迁和文学研究的推进,始终是在社会语境的制约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学研究工作者应当看到历史语境的变迁和重大转折,找到能有效作用于社会语境的研究旨趣和范式,这样才能对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宣)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