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川(农村发展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
经济奇迹的“地气”来源。回望过去四十余年,中国经济发展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之一。这背后不仅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力量,更深藏来自田野的支撑力。
农业,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深植于农业现代化的土壤之中。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和政策体系创新,则让农业从“保底产业”转向“战略产业”。今天的中国,已从“有没有饭吃”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实也最深刻的注脚。
生产力的跃升:从“镰刀锄头”到“智慧农场”。如果说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生产力的解放,那么农业生产力的跃升无疑是其中最具象的一章。过去几十年,农业的“要素革命”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入农家,开启机械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化肥与农药的普及带来“化学革命”;进入新世纪,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催生智慧农业。如今,中国的农场不再依靠经验,而是依托卫星导航、物联网传感、AI识别、无人机巡检等高新技术,实现精准播种、科学施肥、实时管理。
三江平原的五彩稻田、哀牢山的数字果园、东海的智慧渔场……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生物“数据网络”,让农业真正告别了“靠天吃饭”。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超过26.7亿亩次。正是这种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跃升,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粮底”,并带来了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装备的更新,更体现在组织形态的演化。从分散小农到规模化经营、从单一种植到产业融合、从“田间作业”到“产业链条”,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正在反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的力量:从“良种”到“算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变量,是科技创新。过去我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如今更应说“要强农,靠科技”。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中国通过持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自主育种攻关,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良种体系。2024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等关键作物的单产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玉米、大豆等作物十年间平均单产提升超过10%。与此同时,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基因编辑、蛋白合成等领域持续突破,成为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
真正让农业焕发新活力的,是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决策系统,使农民从“凭天意”转向“看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在作物病虫害识别中的准确率,已超过专家人工判断;遥感监测、数字孪生与具身智能的应用,让农业管理进入“可预见、可调控、可优化”的新时代。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带动了装备制造、信息服务、食品加工等关联产业的升级。可以说,农业科技成为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结构优化:从“产得多”到“卖得好”。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的目标是“产得多”;如今的目标是“产得好、卖得好”。这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首先是农业结构的多元化。粮食生产稳中提质的同时,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业全面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茶叶、花卉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供给系统”,而是兼具食物供给、生态涵养与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系。
其次是产业链的延伸。以往农产品多止步于初级加工,如今更多延伸至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与消费体验。河南的“粮头食尾”、山东的“果头酒尾”、新疆的“羊头乳尾”,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让农业成为“制造业+服务业”的综合产业。
最后是空间布局的优化。国家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在西南、西北地区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推动主产区、特色区与都市农业圈协同发展,形成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更友好、市场更高效的农业格局。
这种结构性升级让农业更高效,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的韧性。
制度创新:从“政策扶持”到“体制赋能”。中国农业的持续进步,离不开制度的持续创新。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到金融、信贷、用地、用水、用能等配套体系,农业日益从“政策依赖”走向“制度驱动”。
尤其是近年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精准化、智能化,让政策从“大水漫灌”走向“滴灌式赋能”。信贷、保险、期货等多维工具协同发力,让资源真正流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创新环节,提升了政策的靶向性与持续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农业贷款余额达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3%;前三季度新增贷款5984亿元,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如今,即便是普通农户,也能通过手机应用实现“指尖获贷、资金入田”。这标志着金融制度创新已真正嵌入农业生产的日常环节。
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释放人的潜能。农业现代化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组织方式的再造。从合作社、家庭农场到龙头企业,再到村集体经济、农业服务公司,一个个制度创新的“细胞”,共同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网络”。
开放合作:从“产品”到“服务”。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样也是一部开放史。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稳定力量。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进RCEP实施,深化与中亚、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农业合作,中国逐步构建起多元、安全、互利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网络。
开放不仅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餐桌更加丰富。泰国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奶粉、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已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可得的“全球味道”。与此同时,中国农产品“出海”步伐加快,预制菜、调味品等出口增长迅速。2024年,中国预制菜出口额超过1700亿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7%,赢得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的开放正从“产品贸易”迈向“服务出海”。农业技术输出、产业咨询、智能装备、数字农服、品牌认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新名片。从亚洲的智慧灌溉系统,到非洲的农机示范园,再到拉美的数字农服平台,中国农业正在以服务与技术的形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这种由“产品”向“能力”的跃迁,标志着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全面升级,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延伸与现实体现。
城乡融合:从“城乡分割”到“要素流动”。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深层经验,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
户籍制度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改革,使得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城市为农业提供市场、资金与科技;农村为城市提供资源、生态与空间。城乡走向“融合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经济结构上,更体现在生活方式的互通上。全国县域生活外卖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外卖服务已覆盖2000多个县城。不久前,一位网友的视频走红网络:她站在田间,身后是正在劳作的奶奶,她笑着分享——“我们村也能点外卖了!这是奶奶9块9给我点的奶油小蛋糕”。这条短视频引发无数网友点赞,折射的正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温情的变化:现代服务触达乡村,数字生活在城乡间形成共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的注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不再只是“被发展”的对象,而是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正让农业经济在新的形态下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