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3-1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17日总第636期 作者:王喜峰
分享到:

  ◇王喜峰(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如何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时代之问,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一,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时间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其二,牢牢把握“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的要求,始终把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落脚点。我们的发展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就陷入了得不偿失的逻辑怪圈。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坚持自信自立,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首先,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西方式现代化本质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夺和贪婪追求,决定了西方式现代化天然具有反工人和反穷人、反自然和反生态的本性,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制度和价值原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而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增长完全为人的发展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对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革命,是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西方式生态现代化道路本质是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来实现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攻关核心技术、打破西方垄断,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低碳技术,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后,必须依靠自身实践创新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地球生态系统循环和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以其为基础的国外生态经济学并不能简单平移过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必须能够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坚持守正创新,阐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守住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为了谁”的正道,创新性地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性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创新性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得以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正是这种守正创新,阐明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切实同步提升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面对减污和降碳双重问题,坚持源头防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面对人口与资源环境不均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不统一的问题,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问题,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综合治理。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临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一要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二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