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文明的发展维度
2023-03-0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3日总第634期 作者:刘洪愧
分享到:

  ◇刘洪愧(经济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发展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了现代化文明的各个维度,而且拓展了它们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所代表的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文明过于注重物质文明的传统,而是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善物质文明旧有观念,在生产力提高基础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产力提高是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中国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生产力提高的挑战更大,内涵也更丰富。这与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的经济体的现代化存在着本质区别。对于几百万人口的小型经济体,其现代化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搞好几个产业或者依附于某个大国就能实现;对于几千万人口的中等规模经济体,其现代化的难度有所增加,需要产业体系比较健全,且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发展动力。目前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经济体大多是人口规模低于1亿的中小型经济体,超过1亿人口且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我国人口超过14亿,如何成功实现现代化不是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能够给出答案的,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难度可想而知。几十年来,我国实现了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攀升到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工业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重要的是,在生产力提高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高收入”掩盖了巨大的收入差距,且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的发展为了人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对生产力进步的追求没有终点。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先进生产力和文明形态的主要标志,我国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将加快完成数字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改造,为进入更高水平的文明形态做好物质准备。

  突破政治文明旧框架,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国没有也无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经过几十年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集中体现为:坚持党的领导,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于西方的两党或者多党制,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同于西方以私有制为主体,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我国上层建筑完善的主要标志。

  创新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体系,重塑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物质生产技术只是文明发展延续的基础,文明的内核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特有的社会风貌。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如何发达,如果失去了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就无法作为一种单独的文明而存在。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传播,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社会保障几乎为空白。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过程。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64.72%。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顺应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对文明维度的重要补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生产力,也是生活必需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不仅是解决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与自然资源稀缺这对客观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显著区别。西方现代化以掠夺式开发为代价,在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曾达到疯狂的程度,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摒弃破坏自然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例如,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废气和废水排放量。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和耕地面积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时,各类资源能源的消费量明显低于诸多发达国家。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负责任和务实的减排目标。此外,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发展方面积累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出了贡献。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自身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就对许多欠发达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它们消除贫困。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倡议,全面开展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通过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