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2022-07-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7月1日总第607期 作者:肜新春(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共同富裕成为下一步的政策着力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实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老乡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厚度和底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十分必要,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多方施策,提早筹划。

  高度重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精准扶贫的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关注农民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红利。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强化支农政策的连续性。我国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城镇化率即使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仍有5亿左右的农民群体。实现这一群体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我国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补齐短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能否补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短板,是检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否实现的重要试金石。

  中国农民的精神文化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农业农民“走出去”指日可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农民走向全球的重要标签和依托。

  我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从硬的指标来看,我国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从人均收入、住房改善到衣食行等指标看,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将抓经济当作重要工作,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不容忽视的是,富了口袋并不意味着富了脑袋。经济指标量化便于考核检查,而对于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来说,投入虽大,但产出效果难以量化,显得重视不够、办法不多。道德层面、精神文化等方面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产生了比较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显然,单纯依靠内化于心而没有外化于行的教育倡导是不够的。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各级政府在农村的硬件、资金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小,但在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投入方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则有待改进与完善。目前,成规模的建制村大部分新建了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建立了农民书屋,但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愿意参与体验的活动较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升道德情操水平的途径相对匮乏。

  软件方面,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在机制设置、人才配备、多元化服务等方面顶层设计力度不够,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落地不足,建制乡镇及村庄在统筹发展、计划设定、目标考核等深层次方面尚待完善。另外,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促进城乡合理流动、敬业乐业的用人机制。目前,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渠道不多,大学生无法成建制地走向农村。这其中不乏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存在,也有人们对“三农”的偏见,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设计制度时应多加关注。

  多措并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利用顶层设计建立一套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发挥各方面优势,从各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制度设计以及实施方案,借鉴精准扶贫等兴农政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将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当作大事要事来抓,务求实效。

  建立一套城乡合理流动、薪酬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尤其要建立能够激励大学生快乐下乡、从事文化建设的制度。建立农村文化专员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并形成与大学生驻村干部互相支撑、共谋发展的良好制度。每年我国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绝大多数都涌向了大城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城市问题突出的现象,而农村迫切需要大批怀揣知识的基层管理人员。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融合趋势明显,为大学生就业农村提供了便利条件。回归乡村,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根、理解民族的魂。只有树立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良好风尚,才能使农村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农村才能重新焕发朝气活力。

  建立政府合理引导、市场积极参与的制度,搞活农村文化市场。当前,活跃在田间地头、村庄乡镇的文化队伍大多是一些民间小剧团,多为草台班子,演出质量参差不齐,演出收入不稳定。政府可以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予以规范,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加以引导、扶持发展,提高农民与市场的积极性。

  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各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成功经验,加快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乡风文明、尊老爱幼、文化浓郁、活动多样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