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特色“双创”园区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7-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7月1日总第607期 作者:庄芹芹
分享到:

  “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差距,为共同富裕注入内生动力。我国众创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169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累计服务创业团队4.6万个,帮助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获得投融资总金额约80.8亿元;为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减免房租共计2.1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累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8万次,吸纳就业43.7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6.4万人,占比约14.7%。众创空间已成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业孵化载体。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各地区基于特定创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园区模式,推动了“双创”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虽然当前东北地区整体创新发展优势并不突出,但在实践中基于地区特定优势,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双创”园区模式,培养了一批“双创”人才,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双创”项目,根植于本地经济的特色“双创”模式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大特色模式助力“双创”

  融资主导型园区模式,化解初创企业“第一桶金”难题,助力企业“快生多活”。资金问题是制约初创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相对于国有资金监管和使用的严格要求,民营资本风险偏好强,可按照市场化方式“投早投小”。长春摆渡创新工场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构建“风险投资+孵化器”服务体系,与创客实现了深度利益绑定。一是建立风险投资联盟、组建专业投资团队、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共带动42家投资机构和200余位天使投资人跟进投资2.1亿元,受惠创业项目50余个。二是坚持“零门槛”“零成本”“零压力”的“三零”标准,全面降低草根创业成本,广泛吸引创客团队入驻,为企业营造宽松环境。三是构建“一站式”集成服务,围绕创业各个环节提供便利服务。设立登记、工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23类、157个服务事项,实现不出园区即可完成审批,有效解决提交材料繁琐、多头跑等问题。

  产业集聚型园区模式,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形成创新生态,带动共同富裕。创新链布局要围绕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创业是“双创”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是发挥大型企业优势,围绕产业链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强大产业集群生态。长春依托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领军企业,打造了一汽富晟、汽车电子产业园等“双创”基地,助力一大批中小配套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二是依托优势产业拓宽创业创新维度。长春是农业大市,全国10个产粮大县的前三位都在长春(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长春积极打造国信现代农业、奢爱农业等载体,以“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以“互联网+农村”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农业“双创”在助力共同富裕中的潜力。三是发展特色产业,以“双创”带动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东北袜业园区。目前入驻企业达1210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户,培育开发专利34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户、省级著名商标20户、省级名牌企业20户、知名品牌236个,园区就业达4.5万人,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技术引领型园区模式,产学研合作引来源头活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与“双创”紧密结合,有助于打造众人创富、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依靠大院大所策源驱动,东北地区加快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原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长春集聚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89个科研院所,拥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建设的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孵化了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企业“长光卫星”,并成功发射“一箭九星”,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与长春新区共同建设技术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领域,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持续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

  人才驱动型园区模式,校地联动打造特色“双创”孵化模式,突破人才短缺瓶颈。人才瓶颈是东北地区“双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留住创新人才,长春立足于本地科教资源,以校地联动推动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相结合,打造“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实训平台+创业就业”一体化孵化模式。长春依托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42所高校、50万在校大学生,打造了吉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等“双创”平台。成立红旗学院等创新载体,推动“环吉大双创圈”建设,每年推动10万名左右的大学生留长创业就业。围绕特色动漫产业,吉林动画学院打造“课、项、赛、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覆盖全员的“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校缘产业公司搭建产学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开放式项目制”实践模式,按照产业化流程开展项目实践。校企联合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挖掘优秀团队和资源,搭建影视后期、动画渲染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创业导师,保障学生全方位高效创业。

  特色“双创”园区建设的启示

  特色“双创”园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反映出当前园区发展在资金来源、运营方式、孵化深度、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是由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运营转变。“双创”园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创新创业的要素支撑和服务平台,既有共性的场地、资金等要素,也有个性的技术、市场等服务。园区成立之初,首先要解决创业创新面临的共性问题,如搭建路演平台、提供办公场所等。随着“双创”向纵深发展,入驻企业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升,推动园区走向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同时,园区同质竞争加剧,也加速了其走向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实践中,根据入驻企业技术特征、发展阶段、行业类型的不同,“双创”园区基于自身独特的创新资源优势,演化出融资主导型、技术引领型、产业集聚型等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模式。

  二是由政府扶持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双创”园区最初是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产物,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自发性和市场化的园区不断涌现。传统“双创”园区建立是自上而下的,其运作依靠政策补贴和优惠支持,缺乏内生活力。随着配套政策边际效果递减和相继到期,“双创”园区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实践中,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和前期政策效果持续外溢之下,民营企业家凭借先天市场敏感性,开始运用自有资金、核心技术、市场资源等创新资源,参与到“双创”园区建设和运作中,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了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机组合,“四两拨千斤”,大幅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和创新收益率。

  三是从空间孵化向全链条孵化转变。传统“双创”园区侧重于提供物理空间,服务模式单一,入驻企业行业分散,创业团队各自为政。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入驻企业趋近饱和、空间容纳日益不足,下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成为园区发展的新方向。同时,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双创”园区开始加快向融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产业孵化转变。因此,“双创”园区发展由注重激励“快生”向促进“多活”转变。在继续优化路演、培训、咨询等普惠式服务基础上,组建专业团队运营,按需提供技术共享、项目落地等针对性专业化服务,长期跟踪企业发展,提高初创企业存活率。在园区内部,围绕产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有机联动。

  四是从利益平行向利益交互发展。创新造富、创业致富的神话屡见不鲜,“双创”园区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分享创新创业长期价值增值的基础之上。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园区发展仍停留在传统的房东租客模式,以“收租经济”支撑园区发展,园区与创客盈利模式彼此独立,尚未形成良性交互式发展模式。随着“双创”园区成立初期政策红利效应逐渐消失、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服务需求持续升级,园区综合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利益平行发展模式下的收益期限错配问题日益显现,成本甚至可能会转嫁给初创企业。因此,园区发展要更新发展思路,通过早期筛选、项目入股、过程跟踪等方式,实现园区与企业的深度利益捆绑,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