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刻认识中国碳中和实现路径
2021-11-26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1月26日总第584期 作者:廖茂林 王国峰
分享到: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人类在全球发展实践和理论层面面临的难题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扰动,气候系统出现极端气候可能性变大,极端高温、强降水、寒潮、极端干旱、冻灾、白灾等发生频次和强度会显著增加,这些状况的出现均与全球变暖加剧紧密相关。为了减缓未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温上升限定在一定水平,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和全球合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决议》内容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决议》指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同时也应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碳中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挑战,依靠发达国家走过的常规的发展方式很难实现该目标。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筑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工作方式、制度框架。

  实现碳中和,需要在短时间内统筹优势资源、实现能源系统转型,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各行各业将凝聚起实现碳中和的合力,形成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共同意愿与行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从全国一盘棋视角,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行动方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保障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为实现碳中和保驾护航。

  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碳排放是人类发展必然带来的“非期望”产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减碳之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提供中国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制胜法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始之前,我国递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以及《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文件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减少煤电项目,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并在“十五五”期间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中国的减碳之路,是实打实的硬仗,是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基础上的高质量转型。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从全球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人民生活品质、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费数量密切相关。放眼其他国家发展实践,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是在人均GDP水平超过2万美元时才实现碳达峰的,而我国人均GDP在2019年才刚刚突破1万美元,预期到2030年人均GDP很难达到2万美元的水平,可以说是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下实现碳达峰。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艰巨任务,空间异质性的省域、省情状况等都面临着减排与发展的巨大挑战。

  碳中和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社会生产、投资、消费等各个行业。有效的市场能够显著降低碳中和实现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然而,碳排放产生的外部性难题是市场无法解决的。为此,需要有为政府的介入,其作用方式主要体现在制定碳定价机制,包括碳市场和碳税征收、市场交易机制设计(电力市场、碳市场等)乃至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综合发力。

  实施技术推动型产业政策

  碳排放减缓与适应是全球问题,减碳需要全世界国家共同参与。自从2015年《巴黎协定》制定了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具体目标之后,许多国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并设计了未来愿景与实施路线图。中国特色碳中和理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实现碳中和的强大动能。

  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明确全国不同城市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图,新技术将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为此,实施技术推动型产业政策将至关重要。设计能够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适应市场激励机制的产业政策,是助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