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2020-06-1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6月19日总第521期 作者:陈秋霖(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要求,确定了重点工作,也为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建立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着力点,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合力构建起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树立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健康是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尚书·洪范》列出了中国人的“五福”追求,代表健康长寿的“寿”列于五福之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而健康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青年毛泽东曾在《新青年》杂志上刊文,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健康也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创新卫生工作方式,通过发起爱国卫生运动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这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实现了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进步,人均预期寿命在1978年达到68岁,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进一步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重大民生问题。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优先发展理念也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不少国家将“投资于健康”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各国深刻认识到生命至上、健康优先的必要性。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健康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199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新的卫生工作方针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再次提出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即“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可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一以贯之地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只有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才能避免小病酿成大疫,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体系的防护作用。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施策。下一步改革完善的重点是补齐短板和理顺体制机制。要对疫情防控进行复盘研究,系统梳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疾控体系和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其次,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已经不是“有没有”的总量绝对不足问题,而是“够不够”“好不好”的结构优化问题。要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为导向,处理好传染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控、人才待遇和发展平台等关系问题,不断加大改革力度。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要重视学术支撑。深入开展健康经济学研究、卫生政策研究等相关学术研究,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历史性研究,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梳理历史经验。包括回顾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总结卫生健康事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结合卫生和健康发展规律,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系的成功实践和制度优势等。二是加强基础性研究,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包括研究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互关系等。三是加强系统性研究。公共卫生体系不只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包括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精神病防治、传染病诊疗、血液供应、卫生应急,共八大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发挥作用的也不只是疾控中心体系,还包括社区、社区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的预防功能,也包括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救治功能以及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教研功能。对此,需要具备宏观视角,从体系角度开展系统性研究。四是加强综合性研究。公共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面影响,当前需要加强综合评估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加强前瞻性研究。须密切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模式以及对医疗卫生组织形式、治理方式带来的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发挥了医疗抗疫第二战线的作用,大数据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预警和监测手段。对于这些新的公共卫生实践,研究人员需要挖掘规律、把握方向,产出高质量、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学理性支撑。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