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把握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着力点
2020-05-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 瑾
分享到: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全球生产和需求也造成冲击。一方面,世界各国需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疫情影响的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研判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时应对挑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进一步稳住外贸基本盘,既要把握疫情对外贸的短期影响,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未来,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向,找到更好发展对外贸易的着力点。

  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随之而来的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化服务、数字全球化等,也促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是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数字技术将不可贸易的服务可贸易化,将改变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国际贸易模式发生变化,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如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在线交易,同时也出现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新模式;三是国际贸易内容发生变化,由以往有形的商品扩大到无形的数字,国际贸易交易的主要内容也由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向数字贸易转变;四是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发生变化,因依靠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销售和市场营销、金融和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可以通过信息及通信技术网络远程提供,未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将大量实现跨境交付,而非通过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提供。

  特别是此次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的进程加快。对此,我们应大力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贸易有机融合,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具体来看,可考虑在浙江、广东等数字经济与出口贸易大省创建“数字贸易示范区”,助力提升我国贸易数字化的整体水平,推动数字贸易加快发展。

  推动生产要素向高端服务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占比是80∶20。虽然目前服务的可贸易程度远低于货物,但因信息技术发展突破了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面对面即时性,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预测,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将提升到50%。国际贸易服务化发展的趋势,对我国更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还要看到,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最新数据显示,通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增速较快,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使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的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占比跌破50%。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都受到较大冲击的同时,信息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领域的需求却在持续扩大。

  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若能化危为机,把握住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机遇,探索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向高端服务集聚,大力发展通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将有力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服务贸易的占比,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并不意味着弱化制造业发展,相反,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下,服务业的更好发展有利于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并以此推动形成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新优势。

  积极寻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会

  疫情对全球需求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是结构性的。即旅游、航空、物流等服务贸易下降,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医疗相关产品如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等需求则暴增,人们居家消费、居家办公的现实需要也带来了食品、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等需求的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对医疗产品、设备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初露端倪。201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5亿,同样凸显了国内市场对医疗健康产品的巨大需求。总的来看,医疗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前景广阔。

  对此,我们需着力推动医疗设备、产品出口由低端向高端迈进,鉴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独特贡献,可考虑加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扩大中医药产品与服务出口,培育我国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及时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创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8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相较去年将减少5%至15%,或将触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中国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此次疫情也提醒我们,我国应以双向投资重塑全球价值链布局。

  一方面,需及时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举措,以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另一方面,可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通过境外投资合作区,带动中国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品牌、服务“走出去”,在亚太地区构建以我为主价值链的国际生产体系。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全球市场的需求。但最新数据显示,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占比都明显提升。据预测,到2025年,新兴市场将消耗世界三分之二的产成品;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将占全球市场消费的一半以上。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为9.27万亿元,增长10.8%。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已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当前,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遭遇疫情冲击,这也使我国企业将目光更多投向开拓“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周边国家市场。在此背景下,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更好释放“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形成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