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财经院何德旭:新时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方略

——学习十九大报告有关金融论述的体会


2017年11月03日 09:0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11月3日总第414期     作者:何德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

  中国金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因的金融理论、金融模式和金融制度。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带来了中国金融的繁荣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世界领先,金融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金融难题,中国正在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进行金融理论创新、金融实践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建设符合十九大报告要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实现中国金融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注重自身的创新发展,为经济创新发展服务;必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必须服务于生态文明,实现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开放发展,面向全人类,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既要有独特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宏观调控框架,还要体现人类共同发展、共创未来的大国情怀。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方面,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金融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助力攻关;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也日益重要而迫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体系应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应是普惠的,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中,人们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同等机会和权利,能够自由选择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类型,享有更多处置金融资产的方式和渠道。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与收益配置科学合理,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资金“脱虚向实”,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从实体经济中获得不竭的利润源泉和发展动力。现代金融体系与科技融合发展,金融助推科技发展,而科技创新助力金融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类型,形成新型的金融业态和体系。现代金融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投入,对人这一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现代金融体系更依赖于人的思考与参与。为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现代金融体系应是“绿色”的,即将环境作为金融业日常运营中关注的常规风险、成本要素,成为其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一极,金融业本身的运营也是低碳环保的。未来,绿色金融不是一个特殊的金融业务,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业态,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固有属性,环保标准成为金融体系的标准化程序。

  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宏观调控框架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细化了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将宏观政策调控目标从货币稳定扩展至货币、金融双稳定,同时强调两种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这是我国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金融稳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时,党中央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与安排。

  宏观审慎政策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政策抓手,有助于降低跨市场风险传染。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解决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不同幅时,单一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货币与金融同时稳定的难题。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与实施,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做好两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在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在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时可能造成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而损害宏观审慎政策效果,而宏观审慎政策在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也有可能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以矛盾的主要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达到的第一目标等为线索,通过相机抉择来衔接和协调两大政策,使政策效果达到最优。

  当前,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于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还缺少精准的量化标准和监测指标,而货币政策已有相对成熟的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及测量标准。监测指标的缺乏显然不利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与执行,也不利于两大支柱政策的密切配合,所以,应尽快研究确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关键指标或一揽子指标。此外,也应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中找到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机制,从而使两大政策的实施更加精准有效。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国际化

  新时代,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应建立面向全球的金融体系、金融网络,与人类共享金融开放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其他国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为新时代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定下了基调,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合作时,应保持金融自信,应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升跨境投资和交易便利化。特别是,中国金融国际化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服务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服务于中国企业和经济形态“走出去”。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中国在遵守既有国际金融规则的同时,也应承担大国责任,在新兴金融业态(如移动支付、P2P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领域)中推动建立公平的国际标准,引领国际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中国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防范网络金融攻击带来的国家安全隐患。

  总之,金融是重要的经济要素,由于广泛的渗透力,它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创新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效,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保持有效的系统协调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