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进中国民族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
2019-08-16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8月16日总第491期 作者:记者曾江 通讯员 沈雪晨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曾江 通讯员 沈雪晨)近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承办的首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在云南举行。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正寅表示,此次研习营的创办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和云南大学为适应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的需要,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次重要举措。

  研习营举行了七场专题讲座。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达力扎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乌云毕力格、云南大学教授林超民、中山大学教授温春来、云南大学教授潘先林以及刘正寅,分别讲解了“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朝对准噶尔的策略:限制其与西藏往来”“汉藏金桥:蒙古语文在清代西藏”“中国古代民族观概述”“中国古代的族类观念及其现代演变”“云南在中国近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民族志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

  研习营还安排了晚间学术沙龙,学员与专家围坐一堂,问学请益。学员们表示,通过讲座与学术沙龙,在与授课导师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学习了最新理论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楚雄师范学院,研习营举行了四场学术研讨会,每位发言人的报告均安排了两位评议人点评,各报告人分别就评议人的意见作出回应。

  除导师讲授、学员研讨,研习营还安排了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鹤庆县的田野考察。刘正寅认为实地调研不仅是发扬民族史学科注重实践的传统,同时也是适应民族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吸收、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从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推动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参加此次研习营,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研究的构想,形成了交流的平台,收获丰硕,意义重大。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24位学员参加研习营活动。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