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9—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前沿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30余位新中国史研究专家学者围绕国史研究理论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 深化新中国史研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也是新中国史研究的鲜明主题和重大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课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新时代的集中表现、科学概括。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历史发展与认识逻辑的统一,加快构建以新中国史为主干、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的新中国史研究学科体系。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视角,对于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制度优势与人民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戴立兴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主张以此为核心线索开展国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认为,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具有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特点,应大力推进新时代历史研究。
加快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会专家表示,新中国史理论、史学理论是建构新中国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认识基础和学科发展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加以深化和拓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军喜认为,当前国史研究的学科意识不强、学科定位不清,且存在一定的国史党史化倾向。他表示,要处理好国史研究和党史研究的关系,加强国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宋学勤回应了党史研究与国史研究的关系问题,提出国史研究应着眼于实际情况,在发展中不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皓认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政策演变史、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所呈现的精神特质和中国融入世界与回归民族传统的辩证关系是新中国史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
创新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新中国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领域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热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认为,国史研究应“重心下移”,从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在深描社会变迁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根源与动力。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瑞芳则针对新中国移民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深化当代中国水利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姚力和副研究员邱霞共同关注口述史对国史学科建设的价值。姚力表示,口述史已从“史料补充”升级为独立研究方法,呼吁国史研究者重视口述史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创新。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军全、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莉莉提出要拓展仪式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此深化新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章舜粤则提出在新中国史研究中注重对符号象征的考察。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总论卷课题组、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
(李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