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看中印发展
2025-07-04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79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王春燕)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京举办第31期青年论坛。欧洲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利应邀主讲“中印长期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出席论坛。

  “发展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培养出发展所需要的人,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杨利以中印教育发展为例,针对不同教育政策如何导致中印两国不同的人力资本组成、这些人力资本构成的差异对两国经济增长和不平等的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系统解读了1900—2020年间中印两国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教育重点及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丰富翔实的数据系统比较了中印两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科比例以及教育投资在质量与数量上的侧重,进而阐述了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于不平等以及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杨利认为,中国奉行“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进而注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印度则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过于强调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则重视不够。印度职业教育不够发达,艺术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与之相比,中国的教育体系则以更加多样化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特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工程学;中国降低了教育的不平等,现代产业规模更大,平均劳动力素质更高。比较中印120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结构可能比教育规模本身更加重要。教育模式—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经济绩效的理论链路中还有大量的实证研究空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所内外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聆听了讲座,并与杨利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