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高莹 通讯员吴刚)6月28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青海民族大学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纪念《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出版20周年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由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共同主编,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学者参与编纂整理,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集成》共辑录了古今48个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史料,包含近两千年间200余篇(部)重要文艺论著,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宏阔景观。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分别致辞。朝戈金表示,理论建设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文学史料研究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促进学科发展。赵海兴认为,《集成》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发展。新时代多民族文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相关研究者要以实践创新书写新时代的文艺答卷。徐希平表示,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出更多少数民族文学史料发掘和整理研究成果。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学者作学术报告。朝戈金在题为“无文字社会的‘史料’问题”的报告中,强调了口传史料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他谈到,以文字书写的文明对应线性的时间轴,历史事件被安排在时间轴上的不同位置;而无文字社会以口传史料为主,时间和空间在其中互相映射。口头性社会和书写性社会的知识组织法则、理解事物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以《集成》为例,提取并分析“爱国”“忠君”“易代”等关键词组群及其模型,探索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新范式。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认为,《集成》有力推动了民族共同文学史观的建构,是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文献发掘与翻译的里程碑。他建议学界深化跨学科交叉融合,结合数智人文技术,建立多语言对照的文艺理论数据库;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加强口头传统研究,补充无文字民族的理论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比较理论框架,探索不同民族文论的互动关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介绍了《集成》编纂、出版历程及其主编彭书麟的贡献,认为《集成》体现了多元一体文艺理论格局。
会议举行了三场专题研讨。在关于“《集成》的学术价值与影响”研讨中,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海、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俞丽娟分别介绍了于乃昌、冯育柱参与主编《集成》的学术实践,及其为发掘、继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作出的学术贡献。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宋晓云认为,《集成》对我国从古至今多民族书面、口头文艺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与辑录,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文艺理论多元一体特征,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艺理论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作出了示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徐新建认为,《集成》通过对包括民间口语在内的各类民族文献的编撰整理,为建设中国文论、美学话语体系作出了独特贡献。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与国外文艺理论界进行深入交流对话。
在“多民族文艺理论构建”专题研讨中,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钟进文提出,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性与书面性、民间化与作家化互嵌现实以及发展脉络,是迫近民族文学本体的尝试,也是铸牢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资源的流传对民族作家创作产生的系统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丹珍草(杨霞)提出,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诗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赜,需要将多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考察寻绎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内涵、流变以及与多民族文化元素或隐或现的亲缘关系,揭示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学如何构成多元共生、互动循环的有机生态系统。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孙纪文认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论演进历程呈现出“双线延展、一体推进、合拢汇聚”的脉络轮廓,呈现出延续性、不平衡性、多语言性、参与性、开放性、融通性等特征。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米彦青提到,大历史观视域下的清代文学研究,要追索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生成的新的文化语境特质,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华文学建构的发生学逻辑;要以中华文学史料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为根基,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表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经历了孕育、萌芽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其阶段性划分只能在学理层面上通过笼统的梳理而作出主观性假设,为推进学科建设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
在“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中,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瑛提出,17世纪著作《论傣族诗歌》全面梳理了傣族诗歌的起源、分类及艺术特征,并以朴素唯物主义视角揭示了文学与劳动、社会的关系,是傣族文学理论传统经典,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独特的民族文学理论价值。徐希平对杜甫与鲜卑族后裔著名诗人元结、元好问关系进行探析,认为元结与杜甫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共同见证和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金代诗人元好问在理论和实践上“崇杜”“学杜”,作为“杜诗学”首倡者,为后世研究杜甫作出开拓性贡献。元结、元好问二人俱在杜诗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刚提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要进一步打牢学科基础,实现话语对接和理论突破。打牢学科基础要重视文艺理论资料学建设;实现话语对接要提炼少数民族文论话语,促进中国文论体系发展;实现理论突破要在文艺和审美起源方面寻求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