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4月18日,“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第六届健康保险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致辞演讲中表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少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减轻消费后顾之忧,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挑战。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力度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合作,积极献言献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共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计。理论界要完善模型,为医疗费用合理控制以及医疗服务合理定价提供理论支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致辞演讲中表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商业健康保险拓宽保障范围;应对老龄化挑战,需要商业健康保险丰富产品供给;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步伐;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商业健康保险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要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多元化需求;深化医疗协同机制,构建利益共享生态;强化科技赋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市场活力。
蓝皮书主编、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建军介绍了《健康保险蓝皮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4》基本内容。蓝皮书由四个部分组成。总报告回顾了2023年中国保险业健康险总体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2024年外部环境变化对健康险发展带来的机遇。市场篇分析了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健康险发展产生的显著影响,基于市场需求调研阐述了带病体人群对“既往症有条件承保”健康险需求特点,通过研究我国长护险试点案例和日本长护险成败得失为我国完善长护险制度提供参考。专题篇探讨了如何把慢性病管理融入健康险业务链。普惠保险篇对珠海市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五年发展进行了评价,对浙江省“浙里惠民保”2021—2023年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为高质量发展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提出建议。
蓝皮书对基于自愿原则的健康保险市场供需分析视角加以拓展,引入了政策性保险框架和准公益性原则,以分析普惠保险发展;大量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以反映健康保险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变化;采用跨学科分析方法,结合创新药械和慢病管理发展,分析健康保险创新方向。
蓝皮书显示,2024年,国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健康保险发展营造了良好制度环境,卫生总费用的持续增长打开了健康保险发展空间。从市场整体状况看,医疗险、重疾险、护理险在业务结构中的相对关系未出现较大改变,但业务结构新格局初见端倪。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模式经受住了时间检验,逐步成形。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百万医疗险继续向次标体市场拓展,高端医疗险强化与健康管理相融合,重疾险在健康保险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继续受到削弱,但其主力地位短期内依然无法被撼动。
我国自21世纪初将慢病管理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慢病管理工作。蓝皮书指出,保险业与慢病管理产业链各方的融合模式仍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基于对三明市、天津市等地政策型慢病管理模式的总结提炼,蓝皮书对保险业参与慢病管理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推动公共卫生多元支付体系建设,为慢病管理提供支付保障;二是发挥资源整合平台优势,实现优质健康资源的统合与创新模式的尝试。
蓝皮书指出,长期来看,健康险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医疗保险业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医疗保险业务发展路径逐渐清晰,走大众化和高端化并行发展道路,用不同的机制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一是走大众化和普惠化发展道路,完善社商融合机制,推动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成熟定型;明确其政策性保险定位,助力解决基本医保支付政策范围之外的大额医疗费用对一般家庭带来的“因病致贫”问题。二是走高端化发展道路,满足中高收入阶层超过法定医疗保障水平的需求。预计百万医疗险继续向次标体市场拓展,仍面临逆向选择问题困扰,也面临缺乏对“过度医疗”管控能力的困扰。医保丙类目录的制定为高端医疗险带来长期机遇,但需要DRG/DIP医保支付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上海健康医学院联合主办。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代表参加会议,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