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
2024-04-11 来源:中国社会社科院专刊总第682期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供稿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研究”开题会在京举行。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作主汇报,所长张树华出席开题会并致辞,副所长王炳权主持开题会。

  张树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的关键点在于“观”,应深刻回答好何谓民主、何以民主、民主何为,解释清楚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在一般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中推进民主议题研究,厘清民主的含义,探究民主在价值、制度规定、政策过程、政风和结果等层面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深化对民主与政治发展、治理、法治、经济发展等关系的认识,阐明民主的质量、成色和效能,进一步把握中国式民主观及其实践方向,有效回应民主问题的国际交锋与意识形态斗争。

  樊建新对项目的研究背景、总体思路、研究框架、子课题设置、研究意义、进展安排和预期成果作了介绍。他表示,项目将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范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开展学理化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是什么、二者的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的独特价值等问题进行整体性阐释。子课题负责人王炳权、郭静、张君就各自负责的项目内容进行了汇报。

  专家评议组在听取汇报后进行了评议,对该项目的问题意识、研究设想、基本思路、研究框架与现实意义给予了肯定,并从不同角度对项目提出建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对项目组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置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坐标系中开展研究表示肯定与赞赏,并提出可以基于价值论、主体论、要素论、领域论、过程论、制度论、机制论、场景论、模式论、道路论、绩效论等方面优化研究框架,采取“命题+判断”的写法,同时形成基本原理层面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认为,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两个结合”、坚定民主自信,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与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中国式民主观本质和优势的认识。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提出,民主观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体问题,对其进行探究既要重视实践性、更要注重理论性,需要在抽象层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进行充分阐释,辨析和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把握好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时代性、包容性与原创性的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认为,应当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独特“六观”的重要论述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进行解题,同时还要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这一议题背后隐含的比较意味,进而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并进一步明确项目研究的具体方法。

  专家评议组组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认为,项目开展应树立结果导向,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标杆意义的专著,需要明确该专著的定位、角度和写法。一需明确专著是要作出理论建构还是进行阐释性研究,二应在民主观的“观”上做文章,三要在多个理论面向中厘清中国式民主观的定向,四要不断提升研究视野和内容的包容性。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代表、“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供稿)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