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3-09-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9月15日总第659期 作者:吴乾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9月2—3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年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分别致辞。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小兰主持会议开幕式。

  王建朗在致辞中介绍了学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与我国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主办《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会,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召开“抗战史话”编撰工作推进会,大力普及抗战史知识、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等。

  来自国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相关议题展开学术讨论。在关于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讨论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作题为“眼光的上下之间:抗日根据地人物研究断想”学术报告,认为在根据地人物研究中,眼光向“上”是指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视角;眼光向“下”是指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即以普通民众、基层社会作为研究视角。相较“上”“下”两种研究视角,中间层级的人物研究明显不足,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现象,对此需要加以改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在其报告“‘革命要钱’:新四军的供给”中认为,在新四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枪炮、子弹价格昂贵,军队因此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新四军利用创办合作社、开展货物贸易、开征土地税收及田赋等方式,扩大自身经济实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关于资料挖掘与整理的讨论中,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作了题为“高水平抗战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抗日神剧”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误导了公众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必须宣传真实的抗日历史,推动抗战研究成果转化,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宋志勇在题为“加强抗战新资料的信息汇总与公开工作”的报告中提出,近年来有关中国抗战以及日本侵华罪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近五年出版的抗战史料集多达120多种上千册,规模庞大。但与此同时,相关成果也面临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建议对已出版的史料进行分类,开展资料目录的编辑加工,便于研究人员阅读与利用。

  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大量抗日战争资料与研究成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介绍了《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出版情况。该套资料被列入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总体规划,于2016年立项实施,共有145家档案馆参与档案梳理、鉴定和汇编工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学研究部副主任李庆辉在题为“新时代以来抗战史展览展示的经验与启示”的报告中谈道,抗战史研究和抗战类纪念馆之间应建立紧密联系,抗战类纪念馆要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巡展、影视资料、图片等展览展示手段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相较于当前的抗战研究成果,抗战类展览展示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需要迎头赶上。

  与会学者还就抗战区域特性及区域间联系进行了探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在其报告“推动战时沦陷区研究的若干思考”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战时沦陷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国统区研究、根据地研究相比仍较为薄弱。要加强对沦陷区地理空间、生存状态等方面的研究阐释,从整体上建构更为平衡、更加丰富的中国抗战史研究体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在题为“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的报告中强调学科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历史学面向的是过去,因此可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加强与社会科学理论相融合,运用“系统”视角开展研究。

  王建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与会学者的发言凝聚了冷静深入的思考,促进了思想交流,对了解抗战史研究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抗日战争研究既迎来机遇,又面临挑战,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推出一系列抗日战争研究精品成果。

  会议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