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以大历史视角看国家治理
2023-03-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24日总第637期 作者: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王春燕)3月18—19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大历史视阈下的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所长左玉河主持开幕式。

  国家治理是重要研究课题

  夏春涛在致辞中表示,历史研究要有现实关怀,必须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并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身处新时代,我们要努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经验。要树立大历史观,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历史、长时段研究,纠正“前后不靠,上下不搭”的研究偏向,将细节考订和宏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史研究。国家治理关乎国家兴衰存亡,是古今中外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两会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史学界应当有所作为,努力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

  关于世界变局与全球治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提出,我们的大历史观,应当立足中国、关怀人类,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把握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联系。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秩序问题。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遵循开放、透明原则,倡导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合力应对挑战,共护和平、共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当前,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关于中国治理的历史底蕴和思想源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易代频繁和治理体系稳定并行不悖。中国治理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不断发展,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烙有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不同治理形式展示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应当以联系而非割裂的眼光看待中国治理的历史方位。中国治理具有大一统、德主刑辅、民为邦本、选贤任能、天人合一等历史内涵。构建中国治理新形态,应当坚持中国特色,坚持领袖人物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新时代德才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左玉河认为,历史学者不仅要考证历史,更要解释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史料与理论同等重要。只有具备扎实的史料基础,历史学才能走得正、走得稳;只有插上理论的翅膀,历史学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他就深化国家治理史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具备贯通性的历史大视野,二要具有多学科、跨学科视角,三要扩展研究领域,四要加强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探索。他表示,当前,国家治理史研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政治史、制度史范式。要克服传统范式“见制度、不见人”的局限,积极探索国家治理史的社会史范式,尝试开展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范式下的治理史研究,努力开辟国家治理史新的研究范式。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智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道路,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在需要向外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更需要向内求索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向内求索和开发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平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依据,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受经学转向的影响,“夷夏之辨”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夷夏群体的对立亦被理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宝龙分析认为,“大一统”时代,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边疆治理趋于保守乃至陷入混乱,势必会动摇中原王朝的立足之基。纵观古今,概莫能外。西汉宣、元以降,在经学转向与儒生政治的多重驱动下,西汉边疆治理范式经历了转型与重构,同时也见证并记录着西汉王朝的盛衰急转,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通过介绍富弼、赵捘地方救灾实践,展示了宋代士大夫开展地方治理的具体样貌和历史经验。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增合爬梳了晚清“隐匿财政”问题,认为咸同以降,随着厘金等新式财源的出现,清廷对外省财政收支严加管控,督抚为捍卫财政收支自由对户部多有戒备,形成彼此“互戒”的怪异格局。在隐匿财政管控过程中,清廷偏向以零和逻辑理念管控,却导致了上下失信和内外相蒙,京省财政之需不但不能平衡处置,反而导致治乱反乱、纾困愈困的窘局。

  通过考察1911—1949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认为,从基础研究方面深入挖掘中国自一战以来参与国际体系演变的历程,发掘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可以从法理上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夯实基础,从学理上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探究大历史视阈下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实践的同时,如何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同中国自身的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考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目前的研究还很少。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聚焦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边疆治理等中外历代国家治理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两个文明”、协商民主、文化建设、“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