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探索
2022-09-3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9月30日总第619期 作者:孙健
分享到:

  本报讯 9月24日,“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探索”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朱恒鹏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军介绍了中心换届工作情况。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

  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

  与会专家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朱恒鹏表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时,推进共同富裕既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1978—2012年、2012年至今三个时段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提出,每个时段的经济特征各有不同。新时代背景下,追求共同富裕和分配公平,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且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文明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经济增长,缩小了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支撑和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分析,赵学军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工业化、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高质量发展等多种举措,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之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程连升认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有三个逻辑线索,即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追求的理论逻辑,中国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的历史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推进共同富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与会学者提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农业农村的活力动力,构建科学合理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发展效率,有力维护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表示,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有密切关系,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促进共同富裕的进一步实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认为,金融业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不仅体现在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同时还有助于消弭收入差距、行业差距和城乡差距,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人民幸福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对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做了贫困发生学分析,总结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特点。由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减贫模式转型的六条建议:从外生式扶贫转向内生式扶贫,注重减贫的机制性和可持续性,从系统论的视角将减贫与发展相融合,重视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产业化,重视社会网络建设实现乡村善治,探索大规模对口扶贫的常态化可持续机制。

  通过阐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梳理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隋福民认为,提高工资水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是提高农户收入的手段。为推动乡村振兴,他提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强农业附加值、整合乡村“存量”资源、发挥小农户积极性、建设利益联结机制等七条政策建议。

  (孙健)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