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研讨大国竞争与海湾格局
2022-09-3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9月30日总第619期 作者:姜英梅
分享到:

  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大国竞争与海湾:挑战与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宁夏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大国在中东的战略竞争态势

  与会学者围绕大国在中东海湾地区的战略竞争态势进行深入研讨。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尤其是受俄乌冲突影响,海湾国家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对海湾地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海湾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更加明显,与大国的周旋更加从容,表现出“东张西望”的态势;地区国家关系也逐渐改善,以此应对大国竞争态势。新形势下,中国与海湾关系进入快车道,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较大挑战。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指出,当前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大国对海湾地区的关注加大,直接导致其地位抬升。中东地区外交战略“东张西望”并非否定“向东看”,而是表明其外交回旋余地更加充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国富认为,大国博弈是中东地区常态化特点。当前,大国在中东的博弈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是大国全球博弈的一部分。中国应利用好与中东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充分、冷静、客观看待大国博弈新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认为,新形势下,大国战略竞争变化产生三大影响。一是地区安全秩序,即重新确立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二是地区安全机制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复合化;三是地区国家战略自主能力增强。

  大国的海湾政策

  与会学者就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海湾政策进行了横向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国庆谈到,近年来,欧盟进一步重视与海湾的关系,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欧盟在海湾的影响力。欧盟在海湾的利益主要是能源、贸易和经济利益。欧盟是伊核协议谈判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也是欧盟扩大在海湾地区影响力的抓手。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立昕看来,美国中东政策呈现多个新态势。第一,美国通过打造中东版的“四国机制”巩固盟友体系,维持其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第二,美国推进阿以和解进程,重新塑造并牢牢掌控地区格局。第三,美国缓解地区热点冲突,配合其在中东的收缩政策。孙立昕认为,中国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国中东全方位合作提质升级,夯实合作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明认为,俄罗斯外交坚持实用主义,国家利益至上,具有灵活性、实用性、高效性特征。俄罗斯中东外交政策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未来影响俄罗斯中东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俄罗斯自身的能力问题和意愿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沫回顾了日本和海湾国家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日本把中东作为自身实现政治大国梦想的舞台,其在海湾的核心利益是保障原油供应安全。近年来,日本对中东事务的关注范围日益扩大,增加了政治和军事内容,例如拉拢中东国家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总体来看,日本的中东政策特点体现在: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作为;积极发展与海湾国家经济关系;开始对中东地区进行军事介入;积极参与中东反恐合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根据对2009年以来100个阿拉伯主流媒体的长期跟踪研究,分析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媒体涉华舆论。他认为,海湾阿拉伯媒体一方面高度肯定中国的发展模式、全球地位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对涉华事件的态度差异较大,欧美西方媒体往往成为涉华事件的传播源头,对阿拉伯媒体产生影响。

  海湾战略自主与发展

  当前,海湾地区正处于地区格局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海湾格局演变、海湾战略自主的表现和动因、海湾国家经济转型、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合作等问题受到学者关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主任吴冰冰认为,海湾地区格局的演变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海湾一体化在退步,分歧和矛盾并未减少;二是海湾一体化不足引发的矛盾分歧,导致非阿拉伯国家和域外大国对海湾的争夺加剧。中东剧变以来,地区国家力量有升有降,大国对中东地区从控制变成了争夺。美国不会离开中东海湾地区,而是更多采用非军事手段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吴冰冰谈到,在海湾战略自主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深化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需要了解海湾国家的核心需求和关切,并根据自身优势和利益做出相应回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廖百智指出,近年来海湾国家战略自主迹象逐渐明显,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为回应大国中东政策调整而不得不采取的对策;二是俄乌冲突发生后,外部力量有求于海湾地区,海湾国家更加自信,“战略自主”由被动变主动;三是新生代领导人更具雄心和魄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魏敏指出,数字经济成为海合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中海数字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应扩大政府间合作,共同追求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冬认为,海合会国家的经济转型可概括为去石油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面临资金、人力的约束以及海合会内部的同质竞争。中国与海湾地区合作要因国施策,采用国际化运作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海湾地区仍是一个充满多重竞争的区域,虽然地区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安全困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同时,海湾国家具有多重属性和多面性,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现代开放的一面,且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持续观察海湾国家战略自主性及其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估。当前,深化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面临新机遇,应积极回应地区国家对于安全与发展的关切,推动中国与海湾国家战略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当代中东研究”项目组、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大国与中东关系研究”项目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姜英梅)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