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近代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成与演变
2022-07-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7月1日总第607期 作者:苏菲
分享到:

  本报讯 6月25日,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史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线上学术研讨会“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生成与演变”。

  在题为“钱从哪里来?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的主题演讲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荫贵从选题缘起、史料运用、研究结论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中国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迁。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变迁是从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过渡到大机器工业的生产结构。这种过渡所需要的巨量资金从何而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朱荫贵围绕资本市场的中间方(如钱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和贷款方(近代新式工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朱荫贵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有“三大法宝”:通过“官利”制度吸引投资、在运营中实行“负债经营”、直接吸收民间储蓄。“官利”即固定利率,一般以年计算,不论企业盈利与否,股东交付股金后,即享有从企业获取“官利”的权利。“负债经营”在近代中国企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是近代中国企业在与外商进行“商战”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近代中国企业只有尽快扩展规模,才能获取规模经济效应,与外商抗衡。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直接吸收民间储蓄这种集资方法是近代中国企业的一大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大法宝’主要针对的是民间资本。当时政府需要偿还战争赔款,在此背景下,国家资本对企业的援助力度和范围十分有限,外来资本的影响力也难以与民间资本相比。”朱荫贵表示,这“三大法宝”在近代中国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传统之中不乏积极因素和可以转化利用的部分。

  主题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进行了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围绕近代中国资本市场及相关领域研究议题,展开多学科对话。尤其将金融史研究和企业史研究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实现研究的细化、深化、学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从资本的双重性出发,提出资本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近代政府如何规制资本市场,其中的得失如何,对当下的经济、金融政策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钟祥财表示,近代中国企业自办银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经济基础差、外来冲击和世界潮流的影响等。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企业家普遍存在排斥市场、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这对近代中国资本市场造成了深远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戴建兵也表示,政府干预较深是近代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魏文享认为,银行家、企业家、政治家都是近代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晚清以来经济民族主义和市场理性主义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民间资本的汇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会议。

  (苏菲)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