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化中欧互利合作
2022-06-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6月24日总第606期 作者:中国—中东欧研究院/供稿
分享到:

  近日,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匈牙利外交与贸易研究所共同举办“中国‘双循环’战略对欧洲的影响”线上学术研讨会。

  中欧是重要合作伙伴

  匈牙利外交与贸易研究所所长乌格罗什迪·马尔通表示,欧洲国家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重新评估如何看待中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和沟通。由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未来欧洲经济很有可能遭遇危机。

  “近年来,随着欧盟对中国的新认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使得中欧关系整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院长冯仲平表示,实际上,中国一直将欧洲视为重要伙伴,主张双方具有众多合作机会。中国和匈牙利可以通过合作,在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中发挥先锋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新阐述了欧盟贸易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表示,欧盟贸易战略调整对其自身一系列内外政策都带来了溢出效应。尽管现今中欧经贸关系错综复杂,未来中国仍将继续坚持以和平繁荣发展的原则处理分歧。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欧双方在“下一代欧盟”计划、中国“双循环”战略、绿色和数字领域合作以及中欧投资协定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认为,中欧双方应相向而行,全方位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约翰·冯·诺伊曼大学欧亚中心副教授乔鲍·莫迪兹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转变表示钦佩。他高度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出口、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实施跨周期和反周期经济政策的影响。他预言,基于国家自我保护的对冲式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

  “双循环”战略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长远介绍了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的有关统计数据,梳理了导致出口增速放缓的因素,总结了出口增速放缓对国内一体化、国民心理健康、企业家精神等的影响。他认为,在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深化国内市场一体化是顺势而为,可以有效缓解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的历史框架,解释了“双循环”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线、内外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逻辑演进。他表示,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包括供给端、需求端以及收入分配三个领域,分别对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以及共同富裕三方面政策导向。

  在查询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匈牙利外交与贸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庆建提出,欧洲对中国“双循环”战略的看法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双循环”战略是基于保守主义提出的贸易政策;二是“双循环”战略的目的是减少对关键技术的依赖;三是“双循环”战略是基于地缘政治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中国探索的一条全球化新道路。从连通性的角度来看,“双循环”战略是合乎逻辑的。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连通性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减少对关键领域和不对称的依赖。因此,欧盟应从安全的角度审视自身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双循环”

  “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对外开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奇渊表示,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中国继续坚持开放的政策框架,也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机遇。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娃·尼古拉斯认为,“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影响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要对此加以关注。另外,这一战略需处理好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结构性矛盾,应对好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

  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西娅·加西亚·埃雷罗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和“双循环”战略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王孝松探讨了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的背景,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会阻碍出口活动,提出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因此,未来中国在推进“双循环”战略时,需要注重价值链参与,以开放心态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匈牙利外交与贸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彼得·戈雷茨基分别主持会议。陈新与匈牙利外交与贸易研究所战略副所长塔马斯·彼得·巴兰尼致闭幕词。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