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9—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边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晖春指出,中国边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是中国边疆研究所搭建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希望能够借此与每一位有志于从事边疆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保持合作和联系。青年学者要始终怀有“思国安者集大义”的爱国情怀,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不断地深入研究边疆历史问题和当代边疆的热点问题,担负起学术戍边的光荣使命。当前,中国边疆研究在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都面临着理论创新以及解决新问题的任务,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培育跨学科视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问题研究,切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以“中国边疆学研究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为题,对与会青年学者进行学术指导。他表示,从事中国边疆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哲学思维,包括联系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预见思维、试错思维。他叮嘱青年学者要加强修养,做学术要“高调”,敢于挑战难题,但是做人方面一定要低调、谦虚,要将学问和品德修养相联系。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新疆研究室主任许建英,北疆历史研究基地负责人阿拉腾奥其尔分别发言,从不同角度对青年学者从事边疆研究提出学术建议。李大龙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与中国边疆学研究”为题,依次介绍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及相关刊物情况、中国边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选稿原则与个人研究、数据库与论文写作、论文写作规范等情况。李大龙表示,学术选题或研究要有拓展的空间,不能画地为牢;理论关注是必要的,不建议没有研究基础的理论探讨。许建英以“关于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几点思考”为题,认为历史研究是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基础,引导边疆与内地融合发展是中国边疆学建构的首要目标,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建构的重要切入点,并提出中国边疆学建构应该具有开放性。许建英表示,青年学者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生力军,应胸怀天下,用边疆学视角观照世界秩序的建构,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思路。阿拉腾奥其尔以“对年轻人的寄语”为题,提出边疆研究大有可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边疆学领域不断拓展,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当前,边疆研究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研究队伍中并成为中坚力量,他们是中国边疆研究的未来与希望。
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主持论坛开幕式。论坛吸引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研究机构的8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共设2个平行会场、14个报告小组,发表会议论文80余篇。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具有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就传统时期的边疆治理得失、古今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边疆与周边关系等学术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裴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