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香港文艺期刊史料反映社会风貌
2021-06-2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6月25日总第564期 作者:记者高莹 通讯员汤俏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  通讯员汤俏)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史料长编”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项目课题组成员参会,围绕香港报刊研究情况,讨论史料研究及相关理论建构等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通过呈现《香港文学》(1985)及其前后刊物的历史线索,分析了冷战后香港文坛格局的转变过程。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乐琦围绕《大众文艺丛刊》(1948)作学术报告。她认为这一时期的香港是中国文学的中心之一,《大众文艺丛刊》虽在香港创办发行,却以权威性的评论话语规范全国文坛,并预示了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格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艳芳以《华侨文艺》(1962—1965)为中心,研究20世纪60年代香港“文学场”中的“华文文艺”想象与建构问题。她表示,就其对台湾新文学作家作品的介绍、对海外作家作品和文学活动的密切关注而言,《华侨文艺》拥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庆妃从“同人于野”的角度对《素叶文学》(1980—2000)进行整理和研究。她认为,《素叶文学》那种没有外部资金资助、没有设定目标、没有统一用稿标准以及出版与期刊结合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其本土化的文学探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的报告主要围绕《圆桌》(2003— )诗刊的资料整理及其诗歌研究展开,认为该诗刊呈现了当代香港的社会现实。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徐婷梳理了《粤东小说林》《中外小说林》和《绘图中外小说林》三种近代香港文艺期刊的相关文献,认为这是未被《晚清文艺报刊述略》提及的现存最早的香港文艺期刊。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者从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学、台湾文学与东南亚文学等多种角度,探索一个多世纪以来香港文艺期刊的发生和发展面貌。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作会议点评。大家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史料学转向”,史料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自晚清到当代,香港出版了大量中文文艺期刊,这些期刊是香港社会史的重要见证,也是香港文化和文学史的一手资料。然而,对于香港地区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还远远不够,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作家作品评论层面。此次会议的召开,填补了香港文艺期刊研究的空白,对于香港文化及文学的研究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责任编辑:张月英